《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在大乘佛教中,《法华经》属于问世相当早的大乘经典。据现代研究成果,一般推定《法华经》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左右于印度形成,也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本经成书早于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3世纪之间。
在中国佛教各大派别中,净土宗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但却是影响*广泛的宗派。中国佛教宗派林立,到底有多少宗派,说法有好几种。典型的分为八大宗派,或者十大宗派,细分则更多。每一宗派都有自己的法统,一般由某一个宗师开创,然后由门人弟子传衍而形成。如禅宗*为明显,达摩是初祖,慧能大师则是真正的开山祖师,后来虽然分化为各个支派,但是传承脉络清晰。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 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 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 ;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 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后转师 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能“独传家学”,自成 一家体系。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 。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 ,毫无温润典雅之感。传世作品有楷书《汪氏报本庵 记》、《大字杜甫诗卷》和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等。
在中国佛教各大派别中,净土宗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但却是影响*广泛的宗派。中国佛教宗派林立,到底有多少宗派,说法有好几种。典型的分为八大宗派,或者十大宗派,细分则更多。每一宗派都有自己的法统,一般由某一个宗师开创,然后由门人弟子传衍而形成。如禅宗*为明显,达摩是初祖,慧能大师则是真正的开山祖师,后来虽然分化为各个支派,但是传承脉络清晰。
《袁了凡静坐要诀》的主体部分是标点、注释明代经典著作《静坐要诀》,作者为晚明著名的士人袁了凡。袁了凡,名黄,号了凡,江苏吴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因著有《了凡四训》和推行"功过格"教人行善修身,而为人们所熟知,并有《静坐要诀》、《祈嗣真诠》、《摄生三要》等著作。其中《静坐要诀》为近代提倡静坐修身的蒋维乔等人继承和提倡,得到广泛的传播。
先秦诸子的竞起争鸣,开创了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需在儒、道、墨、法等几大家学派中,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庄子对后世读书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禅宗的思辩;而在文学上,庄子独特的文风又是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源泉。但由于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同时也给后人阅读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故而历代注本极多,良莠不齐。本书结合各家之长,对《庄子》作全文收录。本书根据内容,配有597幅图片,其中既有古代木刻版画及汉画像石、历代古人的字画、先秦时期的文博照片、古书版本书影等,又有当代画家特地为《庄子》创作的国画182幅。图文相随,互相 诠释。珠联璧合。
处于茫茫人海,有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有人处处碰壁,危机四伏。究其原因,各人处境皆由各人修为及处世原则方式所造就,实非上苍对众生不公所致。《中国历代处世宝典》集元、明、清历代达观之士对世间万物的洞察、理解,从中可悟出与人处与事处、与物处的绝妙高招、奇招,自然可以逢凶化吉、左右逢源。《中国历代处世宝典》将儒家的仁义、忠恕、中庸等思想,道家的清静无为、乐知天命的思想,以及佛教的禅定超脱思想融为一体,教育启发世人如何处世,是一部有禅、有道、有情、有趣,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宝典。忍经》中华民族是个极具忍耐力也极具坚韧力的一个民族,隐忍谦让是自古以来的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象皆是 忍 的表现.有所忍才能有所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内圣才能外王.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
印光大师(1861-1940)是公认的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传为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师一生不争名争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他提倡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八句话,契理契机,不仅是佛教四众弟子修行的法宝,也是做人处世的指南。大师从1918年开始亲自从事刻印流通佛经善书的活动,并于1930年创办近代成功的佛经流通机构弘化社,累计提倡、鉴定推荐和作序跋的佛经、善书近三百种,流通经书数量六百余万册,流通佛像百万余幅。弘化社的经书根据情况分为全赠、半价和全价流通三类。1945年,大师仍以75岁高龄亲自料理流通事务。 印光大师一生著作颇丰,150余万字的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编注)被大德们赞誉为是一部浓缩
该书收录了 赵 朴初居士手写经文,分别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广大的佛教徒和信众诵经温习之用,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众所周知,抄写经文是佛门修行方式之一,抄经之时,心须虔敬,摒妄念,远凡尘;所以 赵 朴初先生的抄经之作不同于他在别处的书法题字,抄经之作字字端严,无分毫怠慢之心。这也使得本书的收藏意义和价值更有别于 赵 朴老其他书法作品。
全书共四函三十二册,由三部分组成。 部分:一——二十三册,为原经加题解、注释、译文,以便读者读懂原典,把握义理; 第二部分:二十四——三十册,为原经部分,方便读者诵念经文,一气呵成; 第三部分:三十一——三十二册,为空白册,供读者抄写经文之用。 此三部分体现了阅读、诵念、抄写三大功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方便设施”。
《佛祖统纪校注(套装全3册)》把纪传体、编年体成功地融于一炉,还采用了宋代袁枢新创的纪事本末体这一修史法撰写《历代会要志》,将佛教的制度及历代兴废故实逐项详述,以补救纪传、编年二体的不足。
《高僧传》全面记载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汉初到梁代天监十八年的高僧共257人,附见者又二百多人,是研究这一时期我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的资料,也是研究该时期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1982年开始编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是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得以完成。为方便《中华大藏经》的阅读和研究利用,任先生又组织专家编辑而成《中华大藏经总目》。
梁启超曾经说过,中国『古之史,实为方志』,方志是『明眼人』窥见『各地方分化发展之迹』的『凭借』。地方志作为记录一地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历史文明、保存历史记忆的重任,为研究一地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地情教育、对外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资政、存史、教化』的独特作用。
《晚清政治与佛学》系作者蒋海怒在其中山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集中探讨晚清佛学的政治伦理维度。作者认为:晚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佛学与政治思潮关涉日益紧密,而政治思想家多兼佛学家,进而形成以政治改革为重心的“政治佛学”。“政治佛学话语”渊源自乾隆末年彭绍升和戴东原之间的儒佛之辩,并经龚自珍和杨文会的次第开展,后在1890-1911年之间形成了虽历时短暂,然而却影响深远的近代政治言说范式。清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人均以佛学思想为媒介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由此呈现了佛学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诸多联系。本书在吸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探讨了晚清思想家及各类佛学信仰共同体与政治思潮的关涉,对许多晚清思想史问题作出了新颖别致、饶有兴味的“知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