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 辞旨辨博,饶有名理 ,鲁迅赞其 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平津馆丛书》刻本《外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67篇”中的一部分,是刘向校书时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具有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纂辑先秦及汉代的轶闻琐事,借以阐述儒家思想。该书在流传中多有散失,校证者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参校各本,博采群书,事义兼释,并辑佚文一卷。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峰。“中信国学大典”之《韩非子》,学者陈耀南在进行导读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化的解读,令古老的经典有了现代化的韵味,别
暂无内容简介。。。。。。
《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主要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文化名著中《道德经》的发布量只次于《圣经》。老子之道,可知,可解,可传,可行,可证,可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五千言精华,八十一章节,道不尽的道。《道德经》这部不朽著作,既是中国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它所探讨的“道”是一切智慧的源头。《道德经》书成,因无标点符号,故后人根据不同理解自行断句。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一字之差,谬之千里。《道德经》新译也藉此对很多篇章的文字断句做了大幅修改,以其更接近“道”矣。此次《〈道德经〉新译》以大道至简、正本清源为宗旨,将其一一还原。让“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暂无内容简介。。。。。。
一、庄子其人 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有人问津,以致家世渊源、师承关系、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在战国时期的人之中,除了荀子在《解蔽》中有“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一句批评的话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评论留传下来,甚至同时期的孟子对他也只字未提。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一书。《列传》对庄子仅有二百多字的记载,但目前看来,这是历史书中对庄子所作的早的较详细记录,可将其作为了解庄子其人的基本线索;而关于庄子的详细情况,则大部分要来源于《庄子》一书。 庄子姓庄,名周,除去《汉书》为避汉明帝之讳而有时称其为“严周”外,世人皆称其为庄子或庄周。但是庄子的字却直至很晚才出现,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在“姓庄,名周”下注目:“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最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一今鹿邑县一人,被后世称为老子。他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于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奠基于春秋末年,定型于战国初年。成书后共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八十一章,约五千字,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系统,即由论宇宙而论人生,再由论人生而论政治。老子日: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语如长河瀑布,催人警醒。他的整个思想中,道“是范畴,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社会政治观则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后世帝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多多少
“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精选国学文化中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并邀请业内专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精细、解读,力求以实用的视角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并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宝贵思想应用于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细读庄子》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辑所收子书兴舊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選擇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無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體例基本一致,除個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淺近文言撰写的注本。 第二辑收集了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應加注释,其馀的選擇较好的版本进行點校。这一辑中有不少是殘阙或散佚的书,整理时區别不同情况,有的選取较好的现成辑本,有的要进行補辑或重辑。 子书中有一部分是为书或被懐疑为僞书。凡产生时代较早,在歷史上發生过一定影響,对研究某些问题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擬酌量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