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是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中国道教的主要经典。 史传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焉《道经》,后四十四章焉《德经》,所以又名《道德经》。大约*后成书于战国时期。《老子》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展开,『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天道自然无焉是《老子》一书的主旨。书中宣扬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社会、人的同源同构互感的宇宙理论和朴素自然的辩证法思想,被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发展。可以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庄子则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本书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庄子学巨著,全书对我国历代庄学的阐释指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阐释出几千年来庄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对国内外历史上的庄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述,同时,还对几千年庄学发展的社会功用及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使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此书*版出版后便获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已分别获得上海市社科一等奖和国家社科一等奖。作者在*版的基础上又花费数年时间对全书进行了资料补充和校定工作,校正了*版的不足之处,补充了翔实的新史料和有关佐证,从而使增补本全书更具有前沿性的学术和史评价值及社会意义。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一派的经典作品。目前所见的各种版本,字数不尽相同,但都在五千字左右,文字极为精简。该书虽然篇幅简短,但哲学内涵极为丰富,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章句、王弼注即为早期注释中著名的两家。此次推出的线装本,就是对《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王弼注》的点校整理。其中,前一书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建安 虞氏刊本为底本,后一书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有明显的讹误或脱漏处径改,不出校记。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不详,相传为河上公所撰。河上公,一名河上丈人,生平不详,大约生活在战国末期。从内容来看,主要是以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观点解释《老子》,认为天道与人事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体现出非常浓厚的汉代黄老学
《庄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代表作,道教称为《南华经》,为战国及汉初庄子学派的著作总集。其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汪洋恣肆,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极大影响,现通行本为晋郭象注本,凡八卷三十三篇。《庄子诠诂》基本上承袭马其昶《庄子故》之义例,体现了作者融儒道释为一体的《庄》学观点,也闪现了近代精神。
本书继承以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为参照而研究魏晋玄学和郭象哲学的学术理路,在学界前人,以及本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郭象哲学的核心性命题一一“独化而相因” 作出个人创新性的理解,然后再将这一思想原则应用于对郭象思想之安命观、无为论、因循论、圣人迹冥观等理论环节的解读上。另外,针对学界以郭象哲学没有工夫论,是庸俗的安命论哲学,是自我表现式的诠释定向,是对庄子哲学思想之逆向性诠释典范等观点,本书比较了郭象《庄子注》和《庄子》中关于逍遥、安命、坐忘等范畴的使用情况,探讨了郭象注《庄》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并分析由此而来的在中国哲学之经典诠释学上的启示。
《道德经》,或称《老子》,是道家学派*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一章至三十七章,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下篇为《德经》,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讲述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老子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他指出,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
《圣学宗传道统录》内容简介:理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历代学者对前代理学学术作“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的工作,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从宋到清,理学学术史着述贯通,继南宋《伊洛渊源录》、《伊洛正源书》之後,元代有《宋史·道学传》、《道统图》;明代有《伊洛渊源续录》、《闽学源流》诸书;明末至清代,有《元儒考略》、《圣学宗传》、《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儒林宗派》、《理学宗传》、《清学案小识》、《北学编》、《国朝漠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民国初期编纂有《清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与《清儒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许多着述源於理学士人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学术危机感和历史反思意识。从学术层面对社会治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他们得出的一种带普遍性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在
......
本书可堪称为古代典籍之全译的一部力作。该书援引《太平经合校》为底本,借鉴敦煌卷子作参考,吸取音韵学、文献学、考古学等方法,采撷众家所长,熔铸一家之言,拾遗补缺,弥补脱漏,取舍异文,校勘文字,对《太平经》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校订、考证、注释及翻译等工作。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洋洋洒洒计132万余言,考辨真伪,见解到位,且译文通俗易懂,详略精当,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太平经》之本义,其难能可贵,实属不易。试将该书比较于同类,亦算得上是精审佳著。无疑,该书的出版、面世称得上是对《太平经》文字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的新拓展,同时亦为道教文化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该书作为古籍整理的一个重要成果,实为古代文本的现代转化及翻译工作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必然会对今后的相关著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编诸子集成:抱朴子外篇校笺 (下)(繁体版)》共二十五卷,是晋代葛洪所撰的一部著名子论。该书着重宣扬儒家思想,杨明照先生以平津馆丛书原刻本为底本,参校十余种其它版本,对该书进行校笺。
《名家集注道德经》一书以汉代河上公的《老子章句》、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宋代范应元的的《老子集注》以及宋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各家注释为底本,综合各家学说,融合不同学派,采撷精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能够全面了解《道德经》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各个名家的注释,为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德经》提供方便。为了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还对《道德经》的原文进行了注释、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融合为古今的平台。同时书中插配了大量的古典书画图片,进一步开阔读者视野,全面了解《道德经》的精髓。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道德经幢矗立在河北省易县城内龙兴观遗址旁,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73年历史。经幢镌刻着《老子道德经》81章。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甚为珍贵,故又称御注老子道德经幢。文字由唐著名书法家苏灵芝书,成为珍贵中的*。本书是贾延清、李金泉等积数年之力,将碑文整理,保持了碑文原貌,尤其是还原了唐明皇所作注解的原貌,并加上白话文注解,加以解释,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任继愈先生曾在50年间,四次翻译和注释《老子》,期间不断修订与完善,足见其治学之严谨,研究用力之深。本书是其*后一次译注的成果:以王弼本为底本,参以帛书本、竹简本校之,配以简明的释文,精炼的题解,寥寥数语,尽显大家风范。此次线装版《老子绎读》的出版,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也能使广大的《老子》爱好者可以长期收藏鉴赏。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老子章句是现存老子注本中成书较早,影响较大者。注文言简意赅,自成体系,体现了汉代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思想。书中还论述了行气、房中、存神等早期道家与道教的养生要求,向为道孝教所重。
本书光绪二年浙江书局刻荘逵吉校刊本为底本,校以道藏本、道藏辑要本(简称蜀藏本)、中立四子本(简称中立本)、茅一桂刻本(简称茅本)、刘泖生景写宋本(简称景宋本)、唐写本兵略残卷(简称古残卷)暨唐,宋类书所引及诸书凡淮南所出及出自淮南者。 所辑各家之说,见附录淮南子书目,故但标作者,不逐条例与书名。每条前皆加“○”以为间隔,亦示异于原注。其着已见,以“宁案”二别之。 荘本正文及注,一仍其旧。偶有明显错误径予正,或注文说落径予增补者,皆在安语中说明所据版本。 所辑各家,以时代先后为序。 正文及注文有脱误,文不成义者,标点暂略。 前人立说,其取义无当,或过于破碎支离者,多从删汰。
本书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乙本为底本,以《老子》帛书甲本、郭店楚简、王弼注本等为校本,详加校注,并揭示每一章所蕴含内在的思想及逻辑关系,时出新意;同时广泛征引人类学、考古学、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对传统的误读、误解,进行了有力的驳正。是马王堆老子帛书研究又一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