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本所收《老子指归》为底本。《道藏》本相对于其他诸本,最多地保留了严遵《老子指归校笺》的原貌。从两汉时期章句体式来看,作者认为,严遵所作,当称为《老子章句》。今《道藏》本所附《老子》经文及注文,即严遵本《老子》及《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所录严遵《老子注》,及后人腰斩《章句》之“句”。《指归》即《章句》之“章指”。在整理过程中,作者参考多种《老子》经注,充分利用各类出土文献、秦汉文献流传和音韵学知识,尝试复《老子章句》之旧,将今本《老子指归》整理成为一部条例清晰的读本,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辑佚,为《老子》学史和简帛《老子》的校勘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文本。
1982年开始编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是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得以完成。为方便《中华大藏经》的阅读和研究利用,任先生又组织专家编辑而成《中华大藏经总目》。
《渊海子平》即最早系统介绍子平术的书。其术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日为立,配合四柱,增加了命理变化和依据;二是开宗明义,用神至上,其中“用之为官不可伤,用之为财不可夺”等论至精至深;三是设定格局,判明六亲,使论断各有主属。这样整个推命过程就形成了一个完善自洽的理论体系。术数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长期以来对其误解甚多;为使读者对术数有一个总体的正确了解与认识,本丛书特请有关专家写了两篇序,篇主要阐明术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第二篇主要回答术数是什么。
自汉迄今。注道德经者。代不乏人。要以清初龙渊子宋常星真人所注为精窍。龙渊子清初太史。历官国史馆总裁。都察院御史。致仕还乡。潜心研究。注道德经讲义。阐发隐微。清圣祖仁皇帝。尊为天书。命以五龙铜板制印。王公鉅卿。有功德者。始得获赐一部。其为当时重视可知。民国初元。刊版一次。流传至今。存书不多。同人等诚恐年久湮灭。爰为发起重刊。使修道之人。得渡迷津。而登道岸。海内同志。定必乐观厥成也。
《 孙子兵法 》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早的军事学著作,共十三篇五千余字,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 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被誉为 兵学圣典 ,在中国乃至世界兵学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孙子兵法》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可称战争之 道 ,《形篇》《势篇》《虚实篇》可称用兵之 法 ,《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可称取胜之 术 ,组成了严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统摄全局的大战略观、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 全胜 思想、行之有效的 战胜 思想、重视将帅素质、主张文武兼施的治军理念,具有极大价值与持久影响力,是孙子思想的精华。 《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战国那个文化大发展、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与同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想碰
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约公元前一七九前一○四)的主要著作,一般认为系后人辑录成帙。至有清一代,才出现两个较完善的校注读本。宣统年间,苏州苏与(?一九一四)字厚菴,兼取廬校凌注,广采前人研究成果,[随时答录],成春秋繁露义证,是目前为止校订春秋繁露较完善的本子。 此次整理,以一九一○年长沙王先谦原刻本为底本,通校了凌本。遇有异文,又参校了廬本和四部丛刊本。
《孙子兵法》,又称《十三篇》、《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早、负盛名的古代兵书,被后世尊为“百代谈兵家之祖”。宋朝时更列为集华夏兵书精萃的《武经七书》之首,对中国军事乃至整个文化均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孙子兵法》也是现在存世的部军事著作,早在唐代就已东传Et本,明代传人欧洲各国,现有英、法、俄、德、捷等各种文字译本,不仅在军事领域享有极高声誉,还提供给世人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营养和借鉴。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时齐国人,原为陈国公子完之后。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曾助吴王阖闾大败强楚,攻人楚的都城郢,又败齐于艾陵,挫晋于黄池之会,使吴国“显名诸侯”。据说,《孙子兵法》便是孙武在其晋见吴王阖间时所献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谋略著作。虽说它的经典地位不如《孙子兵法》那样高,但其知名度却绝不逊于《孙子兵法》,诸如“美人计”、“走为上”等,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三十六计》的成书年代和作者是一个谜。后人所能了解的,是《南齐书·王敬则》篇中,首次提出“三十六计”,由此推知,至迟在1500年以前,“三十六计”已经形成,后经补充、完善,终于明清之时定本成书。 《三十六计》原文短小,而且广引《易经》语辞,颇为难解,于是有了“按语”,引经据典,以资佐证。又分为六套,依“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而列,一套含六计,六六三十六,圆成全书。不难看出,《三十六计》深深汲取了中华古老《易经》阴阳互变、辩证统一思想的精髓,谋篇布局,大有讲究。 《三十
《六韬》与《三略》均被列入《武经七书》。其中,《六韬》相传为姜太公所撰。《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相传为黄石公所着。两部皆被古代兵家视为韬略之渊薮,武学之书,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精华、中国军事理论殿堂中的瑰宝。
《管子》是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为春秋齐国相管仲所撰,其实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此书内容庞大,体系整饬,基本上反映了管仲的治国思想,是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中國古代兵書浩如烟海,據《中國兵書知見錄》的統計,見于著錄的有三千多部,存世的有兩千多部,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燦爛瑰寶。这其中尤以中國古代部軍事教科書《宋本武經七書》為。 《宋本武經七書》是我國古代官方校刊、頒行的一部兵書選本,由《孫子》、《吴子》、《司馬法》、《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尉繚子》、《黄石公三略》、《六韜》七部書組成,编纂于北宋年间。宋仁宗時設立武學,命曾公亮采集古代兵法及當代計謀方略,编成《武經總要》一書,供武職官員閱讀。到神宗時,武學作為一種固定的制度确立下來。為適應當時軍事鬥争、教學、考選武舉的需要,元豐三年(一0八0),神宗命令國子監司業朱服、武學博士何去非等挑選、彙編兵書。校定後的七部兵書共二十五卷,于元豐年间(一0七八-0八五)雕版刊行,統稱《武經七書
《孙子兵法: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套装共3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十一家注孙子》全书共十三篇,是我国早的兵法典籍,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它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膑兵法》同为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