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今据民国《王忠慤公遗书》本影印,供读者参考。
昔在元圣,强着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铁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尚书》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录当时的帝王言论、政治制度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尚书》文字佶屈聱牙,非常难懂,所以,自汉代时,便不乏学者为之作注。在历代数量繁多的注本中,南宋学者蔡沉所作《书集传》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书集传》,又名《书经集传》、《书经集注》,《书蔡传》,共六卷。蔡沉为朱熹晚年高足,《书集传》的写作,就是在朱熹授意、在朱熹未完稿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书集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朱熹在研治《尚书》方面的心得体会。此次整理,以宋淳祐十年上饶郡学吕遇龙刻本为底本,以元德兴堂刻本、南涧书堂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校以元儒陈栎《书集传纂疏》与清官修《书经传说汇纂》。
《苏米志林》,一函三册,记录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的琐言碎事和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的逸闻趣事。吉林省图书馆据馆藏绿君亭本整理影印。
本书是作者 采辑清代诸大家名著 而成,凡 二十卷。作者有 感于忠孝节烈之事久被湮没,尝于流览群书之际,随手摘录有关内容,久而成是帙 。唐之郑虔尝以 荟蕞 二字名其书,言多小碎之事,俞氏袭用,实为自谦。是编约成于光绪间,凡四百余则,约二十万字。内容专载忠孝节义可歌可泣之事 , 于烈妇、贞女、忠臣、隐士之举倍加赞赏,而于质疑之处,细加考证。
鲁班经原名《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或《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 本民间工匠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 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 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 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鲁峻碑》,全称《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东汉熹平二年(173)四月十二日刻立。隶书。碑阳十七行,行三十二字。碑阴二列,各二十一行,有额隶书十二字。碑石原在山东任城,现在济宁博物馆。此碑仅有明以后拓本传世。此册为上海图书馆藏沈铭昌容园旧藏本,系明拓。《鲁峻碑》历来以 丰腴雄伟 (杨守敬《平碑记》)傲立于汉碑名品之列,备受书家所重。清代书法家万经有 字体方整匀凈,凡勒笔、磔笔、趋笔挑起处及丰肥 之评价。
本书接续《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及《续集》,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唐代墓志拓片资料300余方。目前这些墓志都流散在民间,或被洛阳本地收藏家及民营博物馆收藏,或被外地收藏家及公私博物馆收藏。在编录过程中,每方墓志编者都加以释文和标点,著录其尺寸、书体、行款等相关信息,并配以拓片图版。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便于学者查询。本书的出版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研究文史的新资料,对推动唐代历史和洛阳墓志研究有重要意义。
《北溪先生全集》现存版本中,以清乾隆四十八年陈文芳刻本较为完备。其卷首为刊刻序言及历次修订序言、题跋、目録等,全书分为五门,门 讲义 四卷,第二门 书问 四卷,第三门 答问 八卷,第四门 各体文 三十卷,第五门 各体诗 四卷,附《北溪先生字义》《北溪先生外集》。该本在整理时,对当时存世诸多版本进行精心校对,注明各版本之异同,并收録了《北溪字义》与《外集》,是陈淳著述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陈淳生平思想的主要来源,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陈淳被后代学者称为 朱子嫡嗣 ,在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等方面对朱子学皆有阐发,其全集是次有今人整理出版,因此本书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献整理意义。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尚书集注音疏》,清著名经学家江声撰。该书是注释《尚书》全文之作,初以篆文写成,后收入《清经解》本,改用楷体重刻,后于咸丰年间重校补刻。《儒藏》整理本以《清经解》庚申补刊本为底本,以近市居刻本为校本。由曲文、徐阳校点。是该书首次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