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与尺牍相关的知识,比如:尺牍的起源,怎么样称呼长辈和亲友,不同的季节用什么敬语,信笺、邮筒、封套等怎样制作和使用,邮票倒贴会有什么后果,有哪些尺牍范本可供参考,民国流行哪些名人信札,古今中外尺牍名篇的风情雅趣,等等。涉猎广泛,考订精详,放笔纵横,锦绣满篇。
本丛编共10辑,收录元明清入台、在台文人诗文集36种。是对台湾古代一批有影响力的文人、官员文集所做的大型文献整理。其诗其文从多角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台湾本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风貌,体现与祖国大陆水乳相溶的文化血缘关系。所有古籍原稿、刻本均从闽台两地各图书馆及纪念馆搜罗而来,且多未刊刻出版。此次出版,系在两岸各地馆藏家藏原稿、刻本的基础上,由海峡两岸学者对照文献的多种版本校订整理而成。 第二辑收录文献包括:《丛青轩集》(许獬)、《惠安王忠孝公全集》(王忠孝)、《留庵诗文集》(卢若腾)、《东壁楼集》( 郑经)。
马茂元选注的《唐诗选(上下)(精)/粹雅丛编》选录诗人一百二十余家、诗作近六百首,全面地反映了唐诗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脉络;体例上分为诗人小传、题解、注释、总评。注释除通常的释义外,还于全诗关节与疑难处作提挈点拨,点明诗艺上的继承关系。通过注释,读者不仅能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还能以此为阶梯从艺术角度去欣赏作品。总评与注释中随机生发的点评呼应,以显示全诗精要,也能借此作前后左右的对照,凸现唐诗演进之轨迹。言简意赅,往往落笔生辉。
本丛编共10辑,收录元明清入台、在台文人诗文集36种。是对台湾古代一批有影响力的文人、官员文集所做的大型文献整理。其诗其文从多角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台湾本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风貌,体现与祖国大陆水乳相溶的文化血缘关系。所有古籍原稿、刻本均从闽台两地各图书馆及纪念馆搜罗而来,且多未刊刻出版。此次出版,系在两岸各地馆藏家藏原稿、刻本的基础上,由海峡两岸学者对照文献的多种版本校订整理而成。 第八辑收录文献包括:《诵清堂诗集》(林豪)、《东瀛纪事》(林豪)、《福雅堂诗钞》(林鹤年)。
《山海经》主要记述了民间传说中的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囊括了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领域。本书主要选取了《山海经》中的一些神话角色为关键词进行解读,每个关键词的叙述自成独立章节。作者力图通过这种解读,让读者以一种新的角度去阅读《山海经》。
林景熙为南宋末 诗人,其诗清婉秀逸,寄托故国哀思,历来为人所称道。陈增杰在元人章祖程注的基础上校注的《林景熙集补注》,对诗文字句进行详解,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究,资料详尽,注释精当,是一部精审力作。 《林景熙集补注(上下)(精)》由林景熙著。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王莹译注的《东京梦华录译注》以原文、注释、译文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注解,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障碍,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典籍纷繁,可承可传。哪些才是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传世藏书?当代读者应当如何选取、阅读、汲取其中的丰厚营养?这些都是困惑我们的问题,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深刻思考。 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征求多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在编纂这部《传世藏书》时确定了如下几个原则:真正经典,文白对照,规模适中,装帧精美。这样就把篇目选择精益求精、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和收藏需要等重要的方面都考虑在内。现在呈现给大家的这部《传世藏书》,依然采取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在整体规模的把握上,在具体篇目的选择上,都尽可能地贴近现在读者,不求大求全,但求精求专。经部只选取了中国传统*为经典的儒家十三经的内容,史部选择的是二十四史中的名篇佳作,子部以秦汉诸子为主,老子
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学术文化九讲(精)》是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这是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 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本书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 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