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部按部首编排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典,是传统语言学的经典之作。清代段玉裁的注本尤为精深全面。清代王念孙誉之为 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王力也称赞说: 在《说文》研究中,段氏应坐*把交椅。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由南京大学徐惟贤教授以*早的经韵楼原刻本为底本,对《说文解字注》进行全面的标点整理,核对引文,订正不足,附注有一千二百多条。许惟贤既充分肯定段玉裁注本的学术贡献,也尽力弥补段注的不足,以便读者较完整地利用和认识段注的学术成果。
《康熙字典》是我国部以国家之力编纂的官修字典,也是部收字多的大字典,在中国辞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对以后字典的编纂有很深远的影响。《康熙字典》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开始编纂,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由康熙皇帝谕令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主持修纂,皇家刻书处武英殿刊印。康熙皇帝期许该书能达“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康熙字典序》)之境,因此命名为《字典》,意为古今字书的典范。《康熙字典》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意义上大型字典编纂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古代为重要的一部语言工具书。
一、本书原文以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陈昌治刻本为底本,注释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底本,同时参考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标点、校勘。 二、本书首列楷书字头,次列原书小篆,小篆字头后为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其次为原书说解文字;再次为【译文】和【注释】,【译文】是对原书说解文字的翻译,小篆字形、说解文字的校释俱在【注释】中说明,对徐铉新附字皆全录。 三、本书字形,主要依据陈昌治本,参考了《说文解字系传》等。说解文字中的异体字,一般不作改动。凡避讳字皆统改。 四、本书字头前缀的篆字经过重新誊写;所有内文中出现的籀文、古文等,都首次给出相应的汉字,必要时在字后加注了原始字形的写法。
本书以部首为纲,在参照《说文解字》的基础上,追根溯源,用形象、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方法科学讲解其源流,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简洁的解析和阐述,涉及天文、历史、地理、物候、礼仪等各个方面。同时,在具体介绍每个汉字前都列举了该文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还配有约240幅精美插图,有助于读者从根本上加强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以具有中等及中等以下古文阅读能力的读者为主,以便他们了解《说文解字》中单字条目及其使用。所以,释义的选取,以常用为主,同时收录个别生僻义项,对于不常用的、过于生僻的义项原则上不予以收录。
可以说,本书对人们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形声字、会意字的认识和理解,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文字之理,窥造字之因”,便是编者编撰本书目的之所在!希望读者在阅读过本书之后,能够对中国的文字有一定认知。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实际包括敬讳、忌讳与憎讳三种情况。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的原因,而不敢直称尊长名字,以至讳用与尊长名同或仅音同之字的,这是敬讳。如汉武帝名彻,汉人讳“彻”为“通”,而《史记》、么漠书》并称“蒯彻”作“蒯通”等。 出于迷信畏忌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音节的,这是忌讳。如吴人讳言“离散”,称“梨”为“圆果”,称“伞”为“竖笠”等。 出于厌恶憎恨心理而不愿名姓、物称与仇家或鄙夷之人姓若名同的,这是憎讳。如唐肃宗恶安禄山,郡县名带“安”字的多加更改等。 狭义的避讳专指敬讳一类情况。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及清末,历时两千多年,它不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
《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字典》(横排本基于原版,在已识甲骨字形前增加了对应的楷体字,并对已发现的文字、标点符号硬伤以及个别不统一之处进行了修改,还将原书各卷“补遗”内容插入对应正文,根据新的规范标准重新制作了笔画索引,是一部内容丰富、查检方便的甲骨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