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润泽乡野,文化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作。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关问题的研究甚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视野,深入挖掘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尤其是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探索,总结了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对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部署和目标要求进行了理论分析,进而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力求客观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路径和叙述方式,力图在还原思想史实、文化史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保完守主义的学理脉络、文化价值及其现实社会功能进行梳理和探讨,力图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论。
一百多年来,海归冲击波对神州大地的影响持续不断,在可见的未来还会持续下去。海归创造历史,历史也造就海归。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海归史,海归对中国的冲击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他们是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行者,是西方文化威力的见证人和显示者……
文化的概念之大而模糊,范围之广而无涯,非勇者不敢言,非深思博学者不敢论。抗日战争期间,陈序经教授在西南联大首开“文化学”课,将“文化学”概念和系统的研究学习引入中国的大学讲堂。而陈先生以课堂讲稿为基础写成的《文化学概观》,便是中国文化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全书分为四册,每册分两编,综合探讨了文化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搭建了文化学的理论架构。书中采用了作者 在国外留学期间收集的大量文化学研究资料,旁征博引,融贯中西,从中也可管窥作者对于东西文化、南北文化研究的主要观点,其中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因此这本书正可作为学习和研究文化学的人拔脚起程的地方。
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次呈现给读者,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可启发我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30年,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
《周思源看红楼》以著名红学专家、作用周恩源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所作红学系列讲座为基础,并加以修改增订,选配清人绘制红楼梦精美图片200余幅。 本书以解说人物为重点,在红楼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以作家解读作家为特色,以解密红楼创作方法为核心,关注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的优劣,重在分析形成这种优和劣的深层原因,从而实现了以解释性研究带台评价性研究。为一般读者提供了进入红楼艺术世界的钥匙。
本书从经济学、社会学、消费行为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诸多角度,研究了中国文化产业及其发展的总体状况以及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区域文化市场建设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考察了新闻出版、影视、信息、演出以及教育、旅游、体育、艺术等各类文化产业的市场状况;剖析了京、沪、深等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地区的经验;在对比中分析了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企业与经营个案。本书对文化产业点面结合的立体透视和系统的理论阐述,对于读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把握现阶段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