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润泽乡野,文化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作。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关问题的研究甚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视野,深入挖掘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尤其是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探索,总结了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对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部署和目标要求进行了理论分析,进而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力求客观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路径和叙述方式,力图在还原思想史实、文化史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保完守主义的学理脉络、文化价值及其现实社会功能进行梳理和探讨,力图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论。
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郭德纲以更独特的视角、更有温度的故事,解读中国人骨子里的 “忠”与“义”。 洞察人生,烛映世变,史学、文学、哲学一次到位。慢火烹茶,进退有度,体会中国式人性、人情、人心。老郭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郭论》,带你领略更大的江湖。
本书全面参考了国际上先进的文化品牌理论成果,系统地总结了外文化品牌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全面提高了文化品牌的概念、历史、战略、延伸、创新、资产、团队等品牌创造、发展、创新的规律,是既突出理论完整性,又重视实务指导性的教材。
能否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去,取决于教育者以何种理念和框架、选取什么样的角度、采用何种方法实施我们的教育。我们尝试着作了一些探索,因此,编著这样一本小书,试图回溯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河,找到一些具有内在联结性的传承脉络,形成小的构架和体系,再通过描述和归纳的形式,传导给学生。当然,内容的选取,尽量注重了与现实需要的结合,同时,也照顾到青年学生的情感特质和文化素养水平。全书共分十五讲,分述传统文化精神的十三个层面,以绪论篇统摄,以终结篇收束。它可以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蓝本,或者说是一种进入的引子,也可以做一般青年的文化普及读物。而更复杂艰巨的工作,则有待于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实现。
十七世纪中后期在西方掀起的启蒙运动翻天覆地地改变了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从五四运动以来,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也被启蒙心态笼罩着。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精神来源的儒家传统自那时起遭到了多方面的怀疑甚至否定。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启蒙的缺失和这些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儒家传统也就在此背景下,作为被启蒙的过分夸张的光芒所遮蔽的西方以外的文化价值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当今这全球化呼声日高、地球村概念越加真实的新世纪,现代新儒学运动的研究者杜维明等看出了儒家传统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的积极的意义。在本书中,国内外多位著名学者对儒家传统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鉴别阐释,他们从不同角度,就儒家传统如何能更好地促进新世纪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书紧紧围绕安庆师范学院对皖江文化的贡献,从教育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文学文化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阐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阐述了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的关系,明晰了安庆师范学院在皖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把对安庆师范学院这所百年学府的研究纳入到了皖江文化的研究体系之中。它不仅弥补了皖江文化研究的一切空白,也开创了校史研究的新天地和新境界。 本书虽然是本研究著作,但是一点也不枯燥,具有浓郁的文学韵味,内容大多是用文学语言表述的,很有感情。从头到尾,你会感觉是在读一部文字优美的散文著作。
本书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来讲述中国文化的内涵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注重不同时代文化的传承和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介绍中华民族辉煌的科技成就,以及整体的、缜密的思维特点,中庸、和谐的深层观念,优秀的社会伦理和道德伦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着重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生存态势,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以利弘扬,以利发展。 学习《中国文化史》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扩大文化史知识面,了解中国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初步培养对文化进行综合分析的思维素质,从更宽更广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从文化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方法,以适用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使他们通够充分地理解过去,投身社会,创造未来,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
孙若风主编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容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关涉民族尊严,国家安全、文化自信和人民幸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梳理了文化建设的决策过程政策内涵和重大事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传承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等,在梳理历史和政策的过程中,加入社会民间的文化创新案例,脉络清晰,生动易懂。
弗莱作为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大师级思想家和理论家,其贡献和成就表现在诸多方面,这里仅作一简略概括:(1)作业位文化哲学家和或文化革新者,弗莱毕生致力于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生活费,使其在国际文化理论界独树一帜;(2)作为加拿大在国际宁主界的主要发言人,他的学术思想和批评理论曾一度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其后又逐步被再度“边缘化”的历程,但到了临近世纪末的今天,人们又发现了他的理论潜在价值;(3)作为一位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所开创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曾一度与马克思议和精神分析学在五六十年代的西方论界形成过“三足鼎立”的局面;(4)作为一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元批评理论家和比较文学研究者,他的理论对结束“新批评”在英语文学和文论界实际上的一统天下和比较文学超不科研究的兴趣有过举足轻
本书是《先进文化研究丛书》的一种,也是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成果。《先进文化研究丛书》,是由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试图用实证性、操作性和学术性想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回答我们在建设先进文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书将围绕相关的价值问题和价值悖论,联系实际、面向应用,展开讨论,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参与这个称之为“工程”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本书是皮埃尔·莫内的作品,文笔简洁、率直;没有繁多的脚注和大量学术性的注解;各部分之间的衔接适当得体;并且在诸多复杂的主题上他都大胆地提供了简明的概括——比如说,欧洲长达数世纪之久的教会与国家关系史——寥寥数笔,却平实精当。在简约性的外表背后,莫内展示了一种复杂,敏锐,充满论证色彩,时而才华横溢而又时常充斥着各种矛盾的对于现代政治生活本质的阐释,我们从那些塑造和激励了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定和预见中看到了这一点。
20世纪以来,女性崛起并空前发展,对女性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社为迎合这一发展潮流组织编写了“阅读女性”丛书以飨读者。 本书作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男女平等这一现实,但还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还需要保持觉醒,在“妇女权益与保护”、“婚姻与家庭”、“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本书通过评介当代台港两代新儒家著名代表人物牟宗三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念的梳理与剔抉,以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既揭橥中国的人文精神平实而又高远,熔铸哲学、道德和宗教的特性为一体的一面,又鞭挞了传统文化中守成、重实利的另一面相。文笔明快晓畅,哲理分析透彻。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 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资源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入园难 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 入园难 、 入园贵 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之一。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存在 小学化 倾向,部分民办园过度逐利、幼儿安全问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董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本书是一部从思想文化的层面入手、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现代视角切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讨的著作。作者运用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结构和核心、理想人格、价格取向、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基本精神、类型和特点、人文思想等,都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事实描述和理论阐析。全书按照专题内容写作,各章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既有史的风格,又有论的特点。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师生、文化宣传教育和新闻传媒人士使用,亦适合其他关心中国文化的人士阅读。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中国文化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学习中国文化、提高文化素质的读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