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综合性整理,内容涉及古代历史、考古、民族、民俗、哲学、宗教、天文历法、音乐舞蹈、语言、文学、神话学、人类学、古典文献等诸多学科。本书对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庙制、郊祀、宗庙中的祭祀礼仪、丧葬中的祭祀礼仪、巫的起源及其人体牺牲源流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作者将民俗调查、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等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对古代社会祭祀现象作了具体分类与描述,并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全面展示了现代人们比较陌生的古代祭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意大利思想家维柯的代表作《新科学》内容涉及神话、宗教、历史、法学、哲学、语言学等众多知识领域,在西方启蒙运动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本书着重阐发了维柯三个方面的思想,维柯的功绩在于建立了历史发展观点以及认识来自创造的实践观点。
打出“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口号的《百家讲坛》为什么会引起广泛争议呢?为什么《百家讲坛》要选择不是红学专家的文学家刘心武讲解《红楼梦》,不是研究《三国》的教授易中天讲解《三国》,不是研究《论语》的学者于丹讲解《论语》呢?于丹对《论语》的解读究竟是对经典的现代化阐释还是对经典的肢解和歪曲,是把经典大众化还是把经典庸俗化? 是让人们接近经典还是导致人们远离经典?当学者被打造为明星、成为偶像,观众变成狂热的粉丝以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带着一系列疑问,本书约请了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就《百家讲坛》及其产生的争议现象撰文发表看法,并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位青年学者就此问题做了个“铿锵三人谈”。
本书从最基本与推荐的古文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并力求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能使读者一目了然,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为说明问题,几乎每一章节,都举出实例,释疑解难;关键处还附详细表格,化繁为简。要之,知识含金量高,一本在手,阅读古诗文的困难便能迎刃而解,是这三本书的主要特点。愿该书能成为您打开传统文化殿堂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