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著名学者赵林教授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精彩讲座(包括《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上)》、《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下)》、《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奥林匹克竞技会》、《特洛伊与英雄史诗》)为主干,并收录了赵林教授近年来关于西方文化的几篇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内容广阔、气势磅礴,从全球范围的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历程,到旨趣迥异的中西文化比较,再到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演进,展现了讲演者高屋建瓴的研究视域、博大恢弘的历史情怀和深邃睿智的哲学反思。 与眼下时髦的“戏说历史”的风气迥然不同,本书不仅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解读人类文明和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力图昭示一种宏观和长程的文化大视野,使人们对漫漫千年历史、迢迢中西文化的演进历程和基本精神有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把握。尤其是关于西
两千多年前,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在不同的房间着衣起床了,在每个人的身上烙下了一个胎记,有一种东西与生企来地植入了每个人的骨子里。 两千多年后,一本名为《河南人惹谁了》的书在人们手上争相传递,一首名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曲在人们口中传唱,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在追问。 河南人惹谁了?湖南人凭什么?东北人是咋了?在这里,我们提供的一个中国人的性格地图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性格基因如果你有所思、所想、所悟、心情还不错的话请与我们联系。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三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作者选取胡适、钱穆、沈从文、顾颉刚、阿伦特、本雅明、高尔基、法捷耶夫等人文学者,将古今中外汇于一炉。文字质朴古雅,议论有识有趣。历史碎片信手撷英,人文风景处处可见。 本书史料丰富,读来多有趣味,时笑时叹,笔调质朴谦逊,向书后的鲜活生命投去诚意与敬意。作者是学者,也是读者,寻书读书的心情与你我并无二致。穿过烟雨,与书相遇,是爱书人之大愉悦。 作者这组颇具民国味的读书随笔,其识见、态度、趣味、语言的高水准均衡,示范了一条“花开满目”的阅读之路。篇篇读来,皆饶有趣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极为讲究,看似不经意,却有经年累月读写打磨出来的工夫。沈昌文先生说:“我的朋友里,冠生兄人有古风,文字功夫也好。他的文章纵贯古今,真可谓无话不谈,无所顾忌。”
《过站不停》共收录了佐佩的大部分获奖作品及新作49篇。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记录,刻画了异乡少女的内心世界,寓意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差别,同时告诉我们,世道人心可变,真情永生难忘。 也在《猫眼》里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思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却无意侵害社会他人权益,类似这样的“灰色现象”,富有良知的我们当如何面对? 通过“穿越”的手笔,在《梦里依稀见过你》里作者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以及对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积极追求。《拾荒者》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贫困荒凉一无所有的时候,亲情和牵挂会成为其平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的味蕾》通过多篇影视作品分析,将影视语言、文学语言以及社会思想分析融为一体,全方位地阐述了自己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本辑《读库》是2016年第四期,共有七篇文章。贾行家的《他们》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描摹,而瘂弦口述的《从军记》则是对国共内战时期的回忆。其他文章既有对蓝志贵摄影艺术与瓦伦蒂诺时装设计艺术的关注,也涉及美国山寨电影、基督教圣徒以及春秋名相管仲等多个主题。 首篇是贾行家的微博合集,91页,323篇,“条目间并没有关联,从哪里看起都一样”,描摹正在“困苦地活着”的“他们”。白描般冷静的笔触之下,是作者认为应该保持中性的“同情心”:“归人和过客,远道而来,映入眼底,又从另一面远去,如同我在他们眼中的去来,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同情。” 2016年6月仙逝的蓝志贵先生,是中国摄影史上绕不过的一位重要人物,本辑第二篇介绍了蓝志贵先生的生平与创作经历,附有多幅蓝志贵先生的摄影作品及相关原始资料,很难想象使用器材和彩
本书记叙了世界上近千位名人死亡的过程: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原因、埋葬地点,以及他们死亡时的情景。他们生命终结的形式亦多种多样:有寿终正寝的、被疾病夺去生命的、效死疆场的,还有红颜薄命、死于非命、被害和自杀的。他们死亡的形式与他们平时的为人、品行相像或相左,因此他们的死亡和他们的生命同样受到世人的关注。 在记叙这些人物情况的间隙,作者穿插了一百多个饶有趣味的关于一些名人临终前种种奇特的、形形色色表现的小故事,以及近百条名人对死亡富于哲理的总结。这些内容与这些名人死亡的过程相互映衬,再一次说明死亡的形式是生命内容的再现,而人们对死亡形式的好奇和探究,本质上反映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进而从中获取到对生命的启迪。
本书是南通大学教授徐乃为先生多年研究的成果,书中主要考辨了《红楼梦》人物、作者与版本的问题。“作者论”编,推论出曹雪芹并非《石头记》作者,而是批阅增删者以及脂砚斋再批之前的首批者,考辨分析得出曹雪芹的伯父曹颜才是《石头记》原始作者的结论。“人物论”编,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作出深入的研究分析,研探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可能结局,在此基础上作出人物分析与美学鉴赏。 “版本论”编,证实了甲戌本后出于己卯本、庚辰本的事实。原创、新颖、深入、切实而回归事物之本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