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玉石文化研究:藏文》由索朗扎西著
从古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到普通的农舍,《建筑与文化(中文本)》作者安德鲁·巴兰坦深入到建筑的背后,探寻其中的经济、政治因素和美学意义,揭示出建筑自身所负载的文化元素。
“老照片事件”是20世纪末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它标志着一个以崭新的文化个性为核心的时代的来临。老照片以图像的形态展现了视觉文化相对于语言艺术的优势,也见证了被正统历史忽略和遮盖的日常生活史、平民史。本书以“老照片事件”为对象,以《老照片》为切入口,深入分析了老照片体现的文化怀旧与文化反思。
珠匝体是藏文字体中常见,而且应用很广的一种字体。按字面意思,珠匝是“形似谷粒”之意。珠匝体的字具有一种典雅、庄重、整齐的直觉效果。过去的官方文告常用此字体,现在则常用于图书、信封的封面,请柬、假条等应用文的书写。
本书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环境变迁的历史教训,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明杂剧《蕉鹿梦》的演义,李长之与罗家伦,元诗与元代历史文化等。
全书分四章进行阐述,详细内容有金庸之诞生、替人民做梦、为两足兽幻想、夜晚乌托邦、一个简要回顾、对宾格的陈述、儒道互补?、复仇的形而上学、父要子死……、小骂大帮闲、儒道互补的大团圆、金庸的“绝路”之一、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杨墨互补!、人不为己,天洙地灭、无父无君?……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掀起一股文化热,报刊上竞相刊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争辩文章,堪称轰轰烈烈。其背景应当说是对十年浩劫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浩劫的拨乱反正。作者们这一辈亲历“文化大革命”的人记忆犹新:在那十年中,多少名胜古迹被人拆毁,多少文化名人惨遭迫害!除了八个所谓革命样板戏,一两部样板小说,茫茫中国大地几乎成了文化的废墟和沙漠。问泉哪得“死”如许?为有源头“浊”水来。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由于“左”的思想作祟,在不少领域,文化被严重削弱。以历史学为例,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主导下,中国通史几乎成了农民战争史,文化一一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世风、民俗等,不是以三言两语打发,就是砍得一千二净。十年浩劫,本来就是“左”的思想不断积累,后恶性膨胀的结果。“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类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愿望。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八十年文化演进述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文化心理的变化、太平天国文化述论等。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国小城波恩。他的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但有酗酒的恶习。从4岁起,贝多芬就受到父亲严格的音乐训练,他整天被关在屋子里练琴。贝多芬很早就学会了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和长笛,13岁就当上了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 由于家境贫困,贝多芬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庭重担,因而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他是靠在剧院里接触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充满社会生活题材的喜歌剧以及欧洲各国文豪的作品,自学成长起来的。他17岁时,母亲去世了,年轻的贝多芬作为一家之主,同生活顽强地作斗争。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影响到德国,正在波恩大学作旁听生的贝多芬也沉浸在革命的激情之中。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信仰共和制,热爱“自由、平等、博爱”,推崇
珠匝体是藏文字体中常见,而且应用很广的一种字体。按字面意思,珠匝是“形似谷粒”之意。珠匝体的字具有一种典雅、庄重、整齐的直觉效果。过去的官方文告常用此字体,现在则常用于图书、信封的封面,请柬、假条等应用文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