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过滤了人生的苦难与尴尬,几度风霜雨雪,多少成败得失,不妨聊作一笑,云淡风轻。 幽默小品真正独立存在,当从邯郸淳的《笑林》始,继之有《启颜录》《艾子杂说》《籍川笑林》《雅谑》《笑林》《应谐录》《雪涛小说》《笑赞》《古今谭概》《笑得好》《笑笑录》《笑林广记》等,或为创作,或为辑录,有意为之,蔚为大观。 幽默小品和笑话,二者很难*界定。一般来说,笑话多半能一箭中的,触发笑点,但也往往一笑了之,只是皮肉之笑,比较浅露。而幽默小品则常常不动声色,言简意赅,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富含哲理,较为深邃。 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范曰: 洮之
这是一套专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倾情撰写的系列丛书。 国家,每当我们听到这个词,都会由衷感到亲切而充满温情。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即使身在别处,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情感也植根于此,我们的思念也缠绕于此。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家园。 然而,这个家园实在是太大了,她的历史也极为悠久,曾在其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人,上演的一幕幕戏剧,所发生的一个个事件,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欢乐与悲伤,我们并不都能听得到、感受得到,更不用说去真切地领会了。所幸的是,在我们周围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长久地徜徉于这个家园的某一个区域,爱她并研究她,熟知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甚至于她的一颦一笑,他们将带领我们去领略这个家园的风景,了解她的过去,倾听她的诉说。 这样一群人就是这套丛书的作者。他们将
我们由历代的史传、笔记、小品文里,挑选出来七八十位侠客的事迹,他们亦实亦虚,或来自人间的绿野街闾,或来自文人的笔底烟霞,其事奇,其道一,读者闲暇时批阅,于郁郁中见冰雪,于碌碌中见传奇,是琴棋书画、花月美人之外,又一件不亦乐乎的快事。袁中道《李温陵传》中讲得好: 侠儿剑客,存亡雅谊,生死交情,读其遗事,为之咋指斫案,投袂而起,泣泪横流,痛苦滂沱,而若不自禁。 如此 同情 ,足慰诸侠平生风尘,只是飞廉希望读者诸君,翻到我们这一册《犹闻侠骨香》的时候,小心手指,小心手机、电脑,也多备一点纸巾。
姑妄言之姑听之 ,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 爱听秋坟鬼唱诗。狐妖精怪,仙魅神鬼,折射的原是人生百态,人的喜怒哀乐、贪痴嗔憎。在鬼魅的荒诞世界里,看到了人间的真实。 或许对古人来说,还有另一世界能让人离此世而栖身或托寄灵魂。不如将此世彼世乃至万世看作一世,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无人真正离开,只是生者有所知亦有所不知而已。于是将其怪而异者志之,就有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志怪世界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夜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 相思树 。相思知名,起于此也。 干宝《相思树》 雪峰公自往视之,拱手曰: 赏花韵事,步月雅人,奈何与小人较量,致杀风景? 语讫寂然。公叹曰: 此狐不俗。 纪昀 《狐赏牡丹》
意象是作品文本结构中小的材料单元,表面上看来是单纯、个别的意象,实际上却蕴藏着浓缩了的文化信息,一经读者的柔情触摸和文化解读,便会释放出无限的能量,以充实和丰盈我们的审美感受。《红楼梦》中“红楼”、“水”、“花”、“门”、“镜”、“玉”等诸多意象,宜当饱含文学的、历史学的、民俗学的、语言学的更多文化信息,从而在平淡无奇的叙事进程中透射出更为丰赡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来。 本书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透析《红楼梦》种诸多意象所蕴涵的文化象征,以求得文本解读和文化阐释的融合。
《国宝背后的秘密》系列丛书,2016.3月出版3本:《解密清明上河图》《国宝大迁移》《溥仪偷运国宝》,宽148mm*高210mm 、平装、图文版。2016.7出版3本:《解密富春山居图》《解密三希奇珍》《解密四库全书》。 故宫任职三十几年的专家讲述 国宝的秘密 ,一手资料,事件精准,语言浅显鲜活,围绕着国宝,讲述发生在它们身上的坎坷悲喜。
对于禅宗,对于这些公案故事来说,我是这些依然生机盎然的中华宝贵财富的受益者。她让我毫不迟疑的抛弃了悲观厌世的沮丧,而将愉悦的微笑迎回了心头和脸上。这便是《坛经》里面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 的一个现代注解。所有的困苦和烦恼,都是心生。心念一转,立即可以转魔成佛。 在禅的引领之下,我的诗歌写作走上了 现代禅诗探索 一路。或可慰藉的是,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现代禅诗在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一个有着明确方向性的诗歌流派,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条清新的溪流,给这个日渐浮躁和荒凉的园地,涂抹了些许的新绿和希望。 也由此,我同样寄希望于禅的种子,能够散播到更多浮躁、迷茫、苦痛、沮丧甚至绝望的现代心灵中,让有缘者在现实的重压之下,生命中能够洞开一扇智慧之窗,流进新鲜的绿色和空气,让沉沦日久
四时风物,皆有可观,八方山水,形胜各具。看古人穿衣吃饭,而知岁时迁变;观市井日常琐屑,而识人情往来。本书从历代文人笔记中,选录数十篇风土小品文,分为汉唐民风、两宋市声、明人风土、清代风物四个部分。 一般而言,风土笔记之文多叙日常琐细,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记载岁时风俗、市井人情,一类摹写山川形胜、风物土宜。前者体例多以时序为纲,以杂书所记风俗事宜关涉节序者按月分隶;后者则专录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诸事,勘验遗踪,稽考逸闻,以期订妄存真,阙疑传信,而凡涉及乡情风土者,亦悉案门载录,尤足以藻绘山川,追溯风流。 中秋夕,妇女盛装出游,携榼胜地,联袂踏歌。里门夜开,比邻同巷,互相往来。 逮鸡声唱晓,犹婆娑忘寐,谓之走月亮。 袁景澜 《走月亮》 京师五月榴花正开,鲜明照眼。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对生活版的编辑、我当时的生活导师和密友说:‘我写一个这样的专栏吧。’然后苏丝黄这个名字就脱口而出,它的节奏和音韵似乎打开了看不见的禁锢,有点风骚俏丽和嘻哈胡闹的意思。至于和它相关的那部电影,今天已经可以当成笑话看了。” 苏丝黄的专栏被许多读者称为中国版的《欲望都市》,然而北京和纽约毕竟大有不同…… Susie wong(苏丝黄)这个笔名和1960年那部美国烂片没有关系。它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时的随口一说,和这个专栏的诞生一样匆忙草率。当时,我醉心于让自己的名字填满整个报纸,从版到最后一版。而且最后一版编辑们是那么纵容和善良,不仅忍受我的涂鸦,而且在我的再三恳求下,尽可能地在生活上教我腐化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