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书》是一本解读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知识读本和经典佳作,是知名学者余世存书写的属于中国人的 生活简史 。 本书解读了春节、元宵、上巳、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过年15个传统节日,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文学作品、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情感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幸好有节日,让我们找到根系。用心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从仪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 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 。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 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端午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马援传说等众说纷纭;关于节俗,有常见的吃粽子、赛龙舟、悬艾人,也有不太常见的炼剑、铸镜、采药、射柳、送瘟、赠衣、赠扇 在本书中,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端午的起源、节俗、文化、流变、现状等进行了细致地讲述,精心挑选与端午相关的高清古图近70幅,全彩再现悠久而活泼的端午。
《节日之书》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由 学者余世存撰写。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安顿身心的日用之道。 本书解读了春节、元宵、上巳、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过年等15个传统节日,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文学作品、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 讲述。配以 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 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 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 非物质文化 是中国非遗文化的 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 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午节,选取端午、屈原、划龙舟、吃粽子、避五毒、插菖蒲、挂艾蒿、沐兰汤、五色丝、打午时水、贴午时符、喝雄黄酒、食五黄、佩香囊、放纸鸢、舞狮、斗草、射柳、打马球等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 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 适合作为 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学生,以及孔子学院等及海外其他汉语培训机构的中国文
清末民初的京味儿小说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市井风情、满汉风俗,还保留了大量的老北京口语、俗语和歇后语,为后人留下十分珍贵的语言史料。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京味儿小说的语言就是一部老北京话的百科全书。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京味儿小说重见天日,我们就绝不能再三缄其口,应正视现实和历史,重新审视清末民初的北京文坛,大力张扬这批京味儿小说家的历史功绩,深入发掘这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语言价值,为京味儿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养分,为北京话的研究和传承夯实基础。本书为书系中的其中一本《过新年》,具有重要的语料和出版价值。
刘宗迪先生以视野独特、新见迭出的《失落的天书》《众神的山川》等《山海经》研究著作闻名遐迩。《七夕》一书则以多重视角聚焦七月七这一传统中国节日,展现了哀艳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背后,远古先人观象授时、男耕女织的传统;通过纷然杂陈的历代七夕节俗,揭示出七夕作为女儿节的本质属性; 对宋代七夕风俗及东南沿海拜魁星风俗的异域渊源进行探索,钩沉出一段胡风西来的历史,折射了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层叠与变迁。在漫长的七夕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浪漫优雅和开放包容。
任宪宝编著的《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结合现行公历和我国传统农历进行编排,讲述了立法知识,展示了中外历法的不同,总结了农历通过天体运行规律推导的相应节气、置闰等年月日时周期规律,将中华民俗与传统佳节融为一体,是一本完整、系统的民俗历法图书。
《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 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 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 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二十四节气,不只是生活在古籍经典里,也不会止步于传统文化里,它也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岁时律动,四季 替,也是日常居家。 《四时之歌》以二十四节气为线,每个节气的时令转化为内容,讲述中国人 智慧的居家生活,根据不同的时令,制定出不同播种方式,制作出各种应时应景的饮食文化,调整出四季各异的生活方式,创造出各种适应时节的民俗活动。
《过年书》是冯骥才关于春节的五十篇散文和采访。2024年12月,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正式成为全球节日,春节申遗推荐者冯骥才编著了春节相关书《过年书》,收录自己的《过年》《花脸》《春节八事》等五十余篇关于春节的文章和采访,并配以三十余张彩图,从春节回忆,到春节习俗,对春节相关年华等民俗的抢救,到对春节的展望,是春节申遗成功后关于春节的全面阐述的读物,也是一部了解春节的入门读物,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春节的读本。
清新活泼的节气插画、歌谣般的节气介绍,适于书写的内文纸张,精巧别致的装帧,打造轻文艺手账。
七夕风俗是我国形成很早,在西汉初年传至长安宫中、演变为乞巧为主的节庆活动。两千多年来,不但传播国内大部分地方,而且传至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一带。同时,它也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 牛郎织女 传说联系在一起,更同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时在夏收之后、秋收之前),各地乞巧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状况。但以往对七夕节极少有人关注,有的书中、文章中也多是一般介绍,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