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问题,也成为政府、学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一项重大文化课题。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不仅对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无疑,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
Array
主题词:壮族 山歌 作品集 中国 壮语
一说到端午节,谁都会有那么一些难忘的记忆。这是一本以端午节为话题的散文书。本书从趣味的角度入手,其中有史,有情,也有见解的分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集了大量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供读者们欣赏,并从中能找到一些儿时的回忆。 五月五,端午节,外婆叫我去做客。舅母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大河里,船连船,外爷带我看龙船。龙船长,龙船多,比起赛来像穿梭。他拍手,你唱歌,我喊号子真快活。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泼水节,名气很大。因泼水而成为节日,可见当地水利资源十分充沛,中国西北地区的塔克拉玛干地区肯定没有泼水节。沙漠没水。所谓节日种种,其成因往往与地理环境有关。著名的哈尔滨冰雕节倘若挪到南沙群岛,大概很难举办。一方水土养成一方习俗,正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不相同。然而,不同还是主流,小异则是特色,譬如说元宵和元宵节。 中国人的节日,往往以“吃”为外部特征,元宵节也是这样,人们集中精力吃元宵。于是成为一个又甜又黏的节日,而且还有一碗热汤,童叟皆乐。 元宵节的主要内容是吃元宵。当然,还是赏花灯、猜灯谜以及燃放花炮等等户外活动。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国节日》对中国的节日风俗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
《民俗风情书系:中国民俗节日》的编写,是响应*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号召,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结合点上,确定推出的选题。它旨在通过民间信仰、岁时节日、饮食习俗、民间美术和演艺等专题介绍,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唤起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民俗风情书系:中国民俗节日》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介绍了议婚、订婚、待嫁、迎娶和改嫁、离婚及特殊婚姻形态。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提出。
中国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现行的岁时节日早在距今2000年前就已经定型。这些节日不仅为中国广大民众所认同、所享用、所传承,而且在亚洲邻国和世界华人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的节日文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珍贵遗产。 胡起望,项美珍的这本《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主要介绍了喜庆的新年节日、丰收的生产节日、传统的宗教节日等内容。
中国的节日与民俗,是一本中文阅读书籍,是为受过初步汉语训练(相当于经过三到四个学期的汉语课程学习),并希望迅速提高中文阅读能力的学生而编写的。具有440个汉字基础的读者即可流畅地阅读本书。 本书提供了众多有趣的介绍中国丰富文化的文章,使读者在更深更广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熟练地掌握汉语。本书中的文章主题和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国古代的传说和习俗,到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变化。 重复是学习语言有效的工具之一。我们努力使一些习惯用语和句子结构在书中恰到好处地重复。虽然有些重复的地方显得多余,但这些被重复的习惯用语,却是中国人经常用的。所以,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它们的重要性,并明白它们的多种用法。我们努力使读者熟练掌握汉语,同时也努力使文章有实质性的内容,让读者对汉语产生更多的兴趣。
本书是“我们的节日”系列读本的第四本——春节文化读本。内容介绍传统春节的各种习俗与文化生活,体例上包括了话说、饮食、风俗、传说、歌谣、对联、文艺,等等。其问穿插各种画、图片等。全书体例依然沿用《清明》、《端午》、《中秋》诸书,使风格统一、知识完整、体系完备。每书都有一些小的变化,使有不同的内涵。春节是诸节之首,其内容更丰富。这四本书的完成,我们关于四个列入国家假日的传统大节的文化知识介绍,暂告一段落。我们所追求的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效果,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这四本书为普及优秀传统节日文化,配合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开展的“我 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浦东新区社区学院组织编写了《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文化涵养系列:中华传统节日》由十五大系列类别组成,涵盖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涵养、休闲技艺、家庭理财、生活保健等方面,是实施浦东社区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文化涵养系列:中华传统节日》既是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网络课程制作的基础。浦东新区社区学院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挖掘街镇社区学校特色课程,服务为先、强化指导,精心组织、严格把关,不断呈现和拓展社区教育丛书资源类别的多样化,有助于推进市民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社区教育资源效益的放大和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此,谨向为《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的编写、出版付出辛勤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