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这 祭拜自己的祖先,悼念先辈,感恩先辈的勤劳和无私奉献,让子孙后代可以健康成长。绘本中运用天青色的水墨笔触,可以让小读者感受到属于这个日子特有的忧伤情绪。后文中,小主人公笑笑看到了人们在纪念那些为了修桥而牺牲的英雄,引出了有关“纪念”的主旨,那些为了中国人民能有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也是值得纪念的。正是有无数先辈们的奋斗、奉献、牺牲,才有了我们 的幸福生活,所有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奋斗过的人,都值得我们纪念。
本书是一部记录桂林地区各民族节日习俗、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主要展现汉、壮、瑶、苗、侗、回等世居民族,在桂林这片土地上保留的传统民俗和民族文化,既包括桂林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也有各民族的特色民俗节日。两位作者均为地方民族民俗研究者,他们立足一线采风,以小短文的形式,生动、细致描述了各民族节日里的民俗活动细节、乡土村庄朴实的生活情景以及传达出的民间文化内涵。同时,还收集有一定数量的民谣、山歌、谚语,展示出逐渐消逝的村庄和传统记忆,以及人们生活和家族观念的变迁。
《西樵人的仪式人生 婚嫁篇》用口述史方式描述天下之西樵这一文化名镇的婚嫁习俗。作为西樵人仪式人生中的一个篇章,西樵镇的婚嫁习俗保留有传统特色以及地域特色。书稿分为概述、口述史、附录三大部分,其中口述史为全书的主体部分 以当今西樵婚嫁习俗的口述史为主体,讲述的也是主流的婚俗仪式,对于其它特殊的婚俗只在概述中略有提及。书稿还配有50多幅与西樵镇婚嫁习俗相关内容的插图照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平实的文字语言来表现西樵镇婚嫁习俗的真实面貌。
本书从众多的中国传统节日中选取11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节日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以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文字,清晰梳理这些节日产生与演化的过程,全面概括这些节日的主要仪式、习俗,深入探寻这些节日蕴藏的文化内涵,向读者提供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系统的、可信的知识,并特别邀请著名剪纸艺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雪女士为每个传统节日专门创作剪纸作品。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对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节日与民俗,是一本中文阅读书籍,是为受过初步汉语训练(相当于经过三到四个学期的汉语课程学习),并希望迅速提高中文阅读能力的学生而编写的。具有440个汉字基础的读者即可流畅地阅读本书。 本书提供了众多有趣的介绍中国丰富文化的文章,使读者在更深更广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熟练地掌握汉语。本书中的文章主题和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国古代的传说和习俗,到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变化。 重复是学习语言有效的工具之一。我们努力使一些习惯用语和句子结构在书中恰到好处地重复。虽然有些重复的地方显得多余,但这些被重复的习惯用语,却是中国人经常用的。所以,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它们的重要性,并明白它们的多种用法。我们努力使读者熟练掌握汉语,同时也努力使文章有实质性的内容,让读者对汉语产生更多的兴趣。
本书讲述了中国节日的起源及发展,按时间顺序讲述,中国节日文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全书的编写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本书选取中国传统节日数个,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关于传统节俗的介绍方面,较多地汲取了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因限于篇幅及本书的风格,未能一一标明注释,书后特附参考书目录,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本书所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仅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作为具有文化普及意义的通俗读物,本书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关于传统节俗的介绍方面,较多地汲取了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因
中国现行的节日,有按公历(阳历)计的元旦、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有按农历(阴历)计的传统节日和植根于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人伦主题节日,如中国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华母亲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华情侣节、中秋节、中华教师节、重阳节——中华敬老节。本书只介绍传统节目和植根于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人伦主题节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的岁时年节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又有重大的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她不仅影响今天的生活时间表,而且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中华传统节日顺天时而成俗,形成于农业文明时期。
......
太庙乃明清两代皇室的“家庙”,非王室成员禁入,因此,皇家的祭祖规仪便显得威严而神秘,而父母子死后进入太庙等诸多皇帝的“家务事”也成了非寻常的“国事”,一波三折……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去春来,岁月递嬗,时光如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鞭春劝农,新正拜贺,元宵花灯,三月踏青,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佛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一个个中国节便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都是一首欢乐的歌。阅读本书,品味节俗,伴随着一个个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美好!
本书以民众普遍关注的各种民俗为对象,共分为节庆民俗、礼仪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交际民俗、娱乐民俗六个部分,一共包括200多的具体民俗,对其源流、形成、主要程序及活动、功能、讲究逐一进行描述和说明,基本囊括了中国民俗的所有相关知识,内容丰富、实用、全面。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穿越历史时空,走进中国节日,了解民俗风情,体味节日情韵!就让我们一起在刘德斌和杨军主编的《解说中国系列:节日情韵·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来体会中国节日的气氛,慢慢了解中国吧!
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和外界人的交往尺度,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假如没有那些礼仪规范,通常会令人们在交际中觉得措手不及,乃至失礼于人,贻笑大方,因此熟悉并掌握礼仪,就能做到触类旁通,恰到好处地待人接物。 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形象。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一切都应该讲究礼仪。例如,交谈讲究礼仪,就会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就会变得优雅;穿着讲究礼仪,就能变得落落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就能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处理得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浑身都会充满魅力。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常识》是面向中小学生和广大民众系统介绍中国节日的传统文化读本。对于春节、元宵节、花朝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包括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精彩介绍。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书,是一本节日文化百科全书。
萧梅主编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东北卷)》主要是对仪式音乐进行田野考察,搜集记录相关的文字及现场口述资料,从仪式音乐的生态环境切入其文化体系,分析研究地域性的音乐文化特征及跨地域性元素。本卷东北卷的主题是研究东北地区的萨满音乐文化。
......
这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书。作者用清晰自然的文笔,描述了一年四季中的二十四个主要节日,对每一节日的起源和传承演变,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意蕴,力求做出具体明白的阐释。既出经入史,引经据典,又介绍民间的传说与故事,引录了古代诗人节日感赋的许多名篇佳作,还穿插介绍了有关节日文化的若干资料,附录东西方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时序以备览。
《中国节》一书整理了20个*有代表性意义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其中包括人们熟知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本书精选了540幅清末民初以前的珍贵历史图片,其中包括大量的古代文物图像、画像、壁画、刻像、年画、民间剪纸、装饰图片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中国民间节日盛典和精彩瞬间,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民间节日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