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书》是一本解读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知识读本和经典佳作,是知名学者余世存书写的属于中国人的 生活简史 。 本书解读了春节、元宵、上巳、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过年15个传统节日,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文学作品、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情感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幸好有节日,让我们找到根系。用心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从仪
《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后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终极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 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 。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 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端午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马援传说等众说纷纭;关于节俗,有常见的吃粽子、赛龙舟、悬艾人,也有不太常见的炼剑、铸镜、采药、射柳、送瘟、赠衣、赠扇 在本书中,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端午的起源、节俗、文化、流变、现状等进行了细致地讲述,精心挑选与端午相关的高清古图近70幅,全彩再现悠久而活泼的端午。
本书将家风建设与中国七大家文化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结合起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名门望族家风故事为榜样,以自身践行家风经历为示范,倡导读者践行并记录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共性家风以及本家族优秀家风,让优良家风真正蔚然成风,惠及家族、社会。
这本书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代表性的近七十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
1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众多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继承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本书介绍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诸多中国传统节日,向读者介绍了众多中国传统及习俗。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中国 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我们编纂了这本《二十四节气全鉴》。每一个节气分别从气象农事、传统民俗、养生保健、饮食宜忌、文化情趣五个方面来介绍,模块划分清晰,内容阐述详尽,集实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者可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松学习知识,并学会依照节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刘宗迪先生以视野独特、新见迭出的《失落的天书》《众神的山川》等《山海经》研究著作闻名遐迩。《七夕》一书则以多重视角聚焦七月七这一传统中国节日,展现了哀艳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背后,远古先人观象授时、男耕女织的传统;通过纷然杂陈的历代七夕节俗,揭示出七夕作为女儿节的本质属性; 对宋代七夕风俗及东南沿海拜魁星风俗的异域渊源进行探索,钩沉出一段胡风西来的历史,折射了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层叠与变迁。在漫长的七夕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浪漫优雅和开放包容。
本书收编了1920年到2100年共计180年的历书,编写了历法、节气、天干地支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广为群众欢迎的传统蒙学教材,如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等也收编在本书内。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内容还包括对联荟萃、民间谚语、民俗及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七夕风俗是我国形成很早,在西汉初年传至长安宫中、演变为乞巧为主的节庆活动。两千多年来,不但传播国内大部分地方,而且传至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一带。同时,它也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 牛郎织女 传说联系在一起,更同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时在夏收之后、秋收之前),各地乞巧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状况。但以往对七夕节极少有人关注,有的书中、文章中也多是一般介绍,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
本书是贵州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作为贵州省教育厅的招标项目,初设计的题目为“贵州世居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拟申请十余万研究经费,对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在课题招标答辩会上,专家们认为课题设计甚好,但每个课题只有12000元的研究经费,建议课题组根据研究经费情况从某一民俗事象人手展开研究。根据专家的建议和课题经费情况,课题组决定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民俗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人手展开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杨昌儒教授与陈玉平副教授共同拟定研究提纲,并经商议,决定以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即杨昌儒、陈玉平、李德建等撰写总论部分、胡晓东撰写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玉平、龚德全撰写布依族岁时节日部分、潘永乐撰写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世鹏撰写彝族岁时节日部分、杨政银、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