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讳莫如深,无所不在。人的身体发肤,言谈举止,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演变为千奇百怪的禁忌风俗。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禁忌风俗。但神秘的禁忌不是的,有什么样的禁忌,就有相应的民间禳解的办法。居家过日子、走亲访友、外出旅游,你都可能需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了解当地的禁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这本书文字简洁生动,资料翔实,配有数十幅生动的民间图片,是一部最实用、最全面的民俗禁忌知识宝典。其中在饮食、育儿、妊娠、礼仪等禁忌中,有很多都源自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我们遵守。 本书是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的修订本,在两岸三地已经连续20多年。
祈求吉祥是一种向善求荚的美好心理愿望。中国年画中的吉祥图案,是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景,它看似肤浅,然而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它看来世俗,然而诗情盎然,雅意无限。 吉祥图案和吉祥寓意深刻影响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事方式。吉祥图案的吉祥寓意已经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了一种信仰,流传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追本溯源,知古鉴今,民众禁忌无声的述说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细心读之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自己对生活现象的客观认知,同时增强我们的判断能力。
范丽珠教授与欧大年教授在其合著的《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之中,都从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等视域展开了研讨,进行了阐述。这两位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专家既从宗教学理论的角度对民间信仰的意义、价值展开了思考,更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中国北方农村社会民间信仰的存在、功能进行了调研,以手材料来充实、确证其理论认知。这种非常扎实的研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注意重要资料的搜集,更强调正确方法的运用。这样,我们从这部著作中就可以体验到栩栩如生的民间信仰活动,获得一种动感的享受;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由此还会随着二位专家的思路对宗教信仰的许多基本或根本问题探颐索隐、洞幽烛微,催发自身静态的深思。中国民间信仰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在当今创新社会认知及社会管理的环境中有
《精》系《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之一,全套为《鬼》《神》《仙》《妖》《怪》《精》。 本书从“精”之概念缘起、如何成“精”引入,分篇细谈蛇精、狐精、虎精、鼠精、鱼精、树精、花精,将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精”以动物精、植物精分类集结。传说中的“精”幻化成人形,或为祸害,或造福一方,归根到底都是源于人类自身的想象,充分投射了人类在精观念中的文化主导性。精彩纷呈的“精”故事背后,又爱又恨的情感纠结之间,流淌的是民间信仰、自然崇拜。
《中国民间崇拜(第1卷婚丧习俗)/徐家汇藏书楼文献译丛》编著者禄是遒。 本书将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对“一般迷信行为”所作的处理。这一部分,还有祖先崇拜、祖坟墓碑、死者安葬和给阴间的亡灵用度而烧送衣服和纸钱等。每篇都有插画,生动地描写了男女神祗、神仙、死者、灵符、符篆和鬼怪。第二部分,将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和有趣的“男女神祗的传记”,还有在江苏和安徽两省境内受到崇拜的神化人物和传奇英雄的介绍。第三部分,将是一个“中国儒道佛三教始祖的通俗历史”。
人皆有名。人名伴随人的一生。要取得一个好名,《易经》数理、生肖干支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懂得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命名文化,不知道中国人的取名传统,有时不免会闹出笑话。 中国的人名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形成了特殊的文化传统,其历史积淀之深厚,文化内涵之丰富,表现形式之多样,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无法比拟的。在本书中,姓名学专家王泉根教授以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心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人取名的历史、取名的艺术、取号的种种方法,以及不同人取名的禁忌等,可作为今天人们取名字的重要参考。
禁忌绝不只是太平洋群岛才有,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无不具有禁忌。它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其复杂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是当一些远古的宗教禁忌世俗化为生活习惯之后,更是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人们还在不断制造禁忌,以求通过自我的言行限制,来达到祈福辟邪及生活更为顺利的目的。总之,每个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受到这样或那样一些禁忌的约束。 本书把禁忌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审视禁忌的视野更为开阔,集中力量厘清了禁忌的生活表现,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禁忌的内部和外在形态的特征,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作者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书中所包含的12个专题,比较深刻地展露出禁忌的文化魅力。在大量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方面的突破,对禁忌的界定、禁忌的本质、禁忌的生存状态及演进过程
民间信仰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加强民间信仰的学科建设,就要加强各个民族的民间信仰的调查研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其民间信仰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区别。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民间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的一部分。本书致力于丰富民间信仰的学科研究,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广泛的研究内容,展示了贵州侗族的精神世界和宗教文化意蕴,并对侗族民间信仰的现代价值进行分析,提出了引导侗族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鬼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由于对自然界和认得疾病、生死等缺乏科学的了解,使得人们感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带来危害的群体在掌控着自己,于是便有了鬼的传说。许多古籍和历代笔记小说都记载了各种“鬼话”和鬼故事,民间传说中关于“鬼”的形象、故事、民俗更是不胜枚举,许多绘画、戏剧、电影中也都可以找到鬼的踪影。正确了解和看待鬼文化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传播科学,发展辩证唯物主义都有一定作用。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了解: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鬼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传说中有哪些鬼,鬼的形象是如何发展与变化等。
《婚丧喜庆一本全(套装上下册)》旨在为百姓大众提供为实用的婚丧喜庆信息,设置了近百个场景,详细论述了传统的婚、丧、嫁、娶等传统礼俗,同时介绍了受时代影响而变化形成的当代礼仪。《婚丧喜庆一本全(套装上下册)》中涉及婚庆、丧祭、寿诞、节庆、孕产、聚会联谊、迎送活动、职场活动等民俗礼仪知识介绍,各类场景中不同职业、身份、角色者的致辞技巧和活动主持范例,全面丰富,有趣生动,是一部实用的民俗百科全书。大量精彩绝伦的素材,风格或典雅庄重,或诙谐幽默,或深入浅出,或妙趣横生,可谓不拘一格、应有尽有。无论你面临的是哪一类喜事,无论你想要哪一种风格的致词或主持词,也无论你是这场庆典中的东道主、宾客还是主持人,都可以轻松地在书中找到理想的方案,且即查即用。轻松便捷,彻底解决应景致辞的难题,
古人把住宅当作抵御猛兽入侵的屏障,对于抽象的妖邪之物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正是这种对家户的保卫意识,产生了门神崇拜,期望神灵看家护院,驱逐邪魅。门神是中国民间流行最广的神祗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门神形象也渐渐由抽象的符号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历史功臣名将、历史小说人物等一幅幅门神群英图。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辞旧迎新之时,中华大地的千家万户仍在张贴门神画,以求祈福祛灾。
流传了五千年的农历正在逐渐走出大众生活。代代相传的习俗在淡化,祖辈们对自然的敬畏已然消失。我们在遗忘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了那么多宝贵的应对造化的经验,以及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原以为控制了自然和生活。其实它们正从我们身边离开。 不知道还能不能留住它们。更想留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法和风俗。也许留下这些不会带给我们些许经济意义,但是如果忘记,是否就和传统有了割裂?而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大树会枯萎。没有了文化的滋养,满世界都会浮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