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构成了传承有序、与时偕进、系统多元、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两汉文化的繁荣与艺术的进步,使人们得以会意出各种各样的吉祥物来,并把它们以多种形式绘刻于不同载体上,使其流传至今。在华夏各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含有吉祥意味的图像一直出现于各种遗迹、遗物上。商、西周青铜器、玉器等器物纹饰中,许多沟通天、地、人的神灵如龙、凤等已经含有明确的吉祥寓意,这时期的器物上已有 吉 大吉 弘吉 吉羊 等吉祥文字。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大量的吉祥画像出现在各种遗迹、遗物上,形成中国历史上吉祥画像的个兴盛期。本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对汉代的吉祥观、两汉以前的吉祥文化、汉代对吉祥文
中国民间信仰是一个奇特而玄妙的世界,要想揭开千百年来遮盖在她上面的层层面纱,惟有步入民众的心灵世界,进入永不停歇的探索与发现之旅。于是,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万物有灵的观念,还有世代沿袭的祖先崇拜,乐生恶死的生活态度,受神秘心理驱动的各式禳解,更有女神崇拜、多神信仰等色彩斑斓的内容。《民间信仰史话》资料翔实,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论从史出,寓学术性于通俗性之中。
《壮族巫信仰研究与右江壮族巫辞译注(上下)/壮学丛书》编著者本书所收录的壮族巫辞,均从广西右江壮族通灵类巫师举行的各种巫事仪式现场采录而得。采录、译注者依据现场录音材料,抄录成现有的拼音壮文文本。本书译注整理的体例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三对照文本,即每句巫辞的行为拼音壮文原句,第二行为国际音标注音,第三行为汉文对译;第二部分为注释;第三部分为汉译文文本。全书巫辞按巫事的功能和巫辞的内容分为巫神祭辞、巫仪诵辞和巫坛歌辞三大部分,各部分又按照巫事仪式分为若干类和辑。为了保留原巫辞的本来面目,不作随意更改,不作逐一批判,敬请读者自行分析鉴别,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 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禁忌讳莫如深,无所不在。人的身体发肤,言谈举止,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演变为千奇百怪的禁忌风俗。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禁忌风俗。但神秘的禁忌不是*的,有什么样的禁忌,就有相应的民间禳解的办法。居家过日子、走亲访友、外出旅游,你都可能需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了解当地的禁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这本书文字简洁生动,资料翔实,配有数十幅生动的民间图片,是一部实用、全面的民俗禁忌知识宝典。其中在饮食、育儿、妊娠、礼仪等禁忌中,有很多都源自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我们遵守。 本书是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的修订本,在两岸三地已经连续畅销20多年。
本书2011年6月,由福建莆田市人民政府主办、莆田学院等承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保护世界遗产,弘扬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妈祖故里莆田湄洲岛成功举行。彭文宇主编的这本书乃是本次学术盛会的论文选集。主要内容包括:闽台妈祖信仰与政治认同;广东妈祖信仰及其流变初探;元明时代的天妃画像综考;妈祖文化调适传播刍议等。
庙会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一定时间和领域,以一定仪式纪念某种神祇的聚会。它起源于远古,包含着原始信仰崇拜的重要内容,被称为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宗教文化渗透于民间庙会,表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重要的是,庙会因时举行,是农耕文明的晴雨表,是一定地域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间艺术的集散地,狂欢节,不同人群在此获得不同的需要。今天,时代发生了重要变化,现代文明与原始文化共处民间庙会,人们依然对它充满浓郁的情感。民间庙会作为文化遗产,被赋予新的内容,形成文化产业开发的有利平台,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如司马迁所说, 昔三代之居皆在洛河之间 ,这里的庙会具有更为独特的内容和价值。海内外华人来此寻根问祖,庙会形成一道格外亮丽的文化风景。
《易经实用指南民俗禁忌大全》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与理论的书。
福在眼前。自古以来,福就是中国人共同向往的人生目标之一,成为千古永恒的祈福迎祥主题。本书从“福”字起源展开,对福文化加以发掘梳理。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精美细致的图片,讲述了中国人对福神的膜拜、对“福”字的理解和追求,阐释了福文化特质和内涵,流露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气息。既探寻其渊源,叙其流变,又述其功能,结合民间传说典故、民情风俗,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民间福文化图像。 百禄是和 。自古以来,禄就是中国人共同向往的人生目标之一,成为千古永恒的祈福迎祥主题。本书从禄神崇拜展开,对禄文化加以发掘梳理,讲述了中国人对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精美细致的图片,阐释了禄文化特质和内涵,探究了中国人世代崇尚科举、期待加官进禄的文化心理。既探寻其渊源,叙其流变,又述其
《怪》开宗名义就梳理了中国历代小说中的志怪传统,既厘定了全书研究范畴,又点明了主要素材出处,其严谨性可见一斑。全书共辟四章,以古典文本文献为背景,辅以民间传说故事,从“怪”的定义、特性、类别、人与之的关系等视角,对“怪”本身作了介绍整理,后一章《怪之韵》则从历时上,对“怪”概念的演化作了爬梳,并从社会学、文学、民俗学角度对怪文化作了剖析和进一步的升华。作者认为怪的信仰根源于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之后在作为主流的儒家和释道二教的影响下,怪逐渐被异端化、典型化。而在人与怪的对立中,人对怪做不妥协的斗争则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新编实用中华万年历(1931-2050)》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出发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介绍了玄妙的天文天象、生活中的历法常识、二十四节气与农时谚歌、玄妙的阴阳五行八卦与天干地支知识、有趣的年节风俗,趣解了十二生肖的由来和十二属相人的性格、命运、爱情、财运及逐年运势。《新编实用中华万年历(1931-2050)》详尽收入了1931年至2050年的万年历法表,是您生产、生活的之书。
在《民国杭州研究丛书》推进的过程中,杭州文史研究会始终坚持严要求、高标准的宗旨,从具体每一邵书的研究思路到写作提纲再到成稿,都组织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严格评审,各位作者根据评审意见数易其稿,不断完善。所有这些,都为了力求达到一个总的目标;要使这套民国杭州研究系列专著在学术上能够经得起检验,在一定时期内体现民国杭州研究的水平。至于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有待于各界人士的评论指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套民国杭州研究丛书的推出,必将对以后的民国杭州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今日杭州是历史杭州的传承和发展。民国时期是距离现在近的一个历史阶段,对这个历史时期的纵深研究,不但大大丰富了杭州的历史文化,而且其所揭示的历史轨迹能够为当前杭州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
《生育的禁忌与文化》生育禁忌是积淀在人们心理深处的神秘文化现象,是属于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 禁忌 一词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一是崇高的、神圣的;二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生育禁忌正蕴涵了这两方面的含义,因此人们对它颇为敬畏。禁忌不仅是人们约束生育行为的准则,而且又是作用于人们精神心理上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不但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存在,就是在现在的民间,也还有稳定的生育禁忌存在。 本书把生育的禁忌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审视禁忌的视野更为开阔,集中力量厘清了禁忌的表现,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生育的禁忌的内部和外在形态的特征,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中华传统喜庆文化常识》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终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长时期以来,禁忌问题纵然在不少论著中有所涉及,但总体来说仍是一个研究的薄弱环节,可喜的是,近年研究禁忌文化的论著开始增多,未来大有形势成熟点之势。然而,具体到一个民族而言,尚不见诸有比较系统的专论。本书选取西南彝族作为研究对象,乃在于彝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禁忌文化的内涵更为深广,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尤其在西南民族中更具典型代表性。 本书有意识地在彝族禁忌的起源、禁忌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禁忌的演变及传承等部分着力挖掘,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突出彝族传统禁忌文化的特点。 需要指出,就现有资料而言,要对彝族禁忌作全面、系统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着相当难度。这是因为: 其一,国内外有关禁忌研究的论著中,对禁忌的现象描述虽然很多, 但真正有分量的理论研究著作地寥寥可数,能借鉴的成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