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版画的宽度: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由陈鸣鸣著
《罗丹艺术论》是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口述,他的学生葛赛尔记录,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一本关于艺术见解的经典著作。这是罗丹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他个人艺术经验的高度概括,其中有对前人的崇敬,有对许多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对艺术之路的沉思和自省。既对前人学术有所发展,又启悟来者,开示艺术法门。
《罗丹艺术论》是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口述,他的学生葛赛尔记录,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一本关于艺术见解的经典著作。这是罗丹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他个人艺术经验的高度概括,其中有对前人的崇敬,有对许多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对艺术之路的沉思和自省。既对前人学术有所发展,又启悟来者,开示艺术法门。
本书为著名版画家王琦之子王炜追忆20世纪23位版画先驱人物的文集。这23位是自新兴版画运动以来的中国近现代最享誉盛名的版画推动者或版画家:鲁迅、罗清桢、李桦、野夫、胡一川、江丰、力群、陈烟桥、张漾兮、杨可扬、刘岘、赖少其、邵克萍、黄新波、彦涵、黄荣灿、李少言、王琦、古元、沈柔坚、荒烟、牛文和赵延年。作者把记写的这23位版画先驱比作23个人的天空,意指他们虽都走在时代前列,但每个人的艺术经历却各不相同,由此也撑起了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与艺术的天空。艺术都是他们每个人的天空,在新兴版画的开创性上他们都绽放了各自不同凡响的生命璀璨与光华,他们因对新兴版画的开拓也都书写在了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变革的历史之中。 本书是从作者与他们接触的独特视角,展开了对23位版画先驱的记述。这让人们在展读之余由然蒙生了与
内容简介:此书是从2009年以来开展的专项田野调查“赵记老局”传承七代的一批雕版和许多旧印画样中,精心挑选的180余幅作品大大扩充了“”前,中外人士采集兴镇木版图画的成果。是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多名专家在多次实地考察访问基础上联合执笔,分别从“赵记老局”的旧藏木版画样、画版雕工、世代传承,在关中的长安、渭南、蒲城、富平多地的技艺活动史,以及此前国内外对兴镇木版画收藏情况等方面,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展开调查报告及艺术鉴赏分析。该书创新点在于将田野调查图片、木版图画图案分析和当时当事人采访回忆相结合。图片不再是文字的附属配图,而是作为重要的见证,与历史档案和传承人口述回忆相互参照,既直观真实,又生动深刻地阐述蒲城木版图画的兴衰及现状。借文字向专业读者介绍图片,借图片向普通读者介绍关于蒲城
向日葵印花、八芒星图形、渐变色的猫咪……你可以在刻板上雕刻出任何你喜欢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表面上,制作出专属于你的版画作品。作者埃米莉将带你熟悉版画入门的准备工作,掌握制作简单图案的基础技法,再逐步进阶到用水彩颜料、织布等综合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你可以在本书的指导下创作出口袋杂志、布面墙上挂饰等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小物件,更可以融会贯通地综合使用书中的多种技巧,或者用其他的材料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和清晰展示创作过程的插图相得益彰,零基础的新手和略有经验的爱好者均能从中有所裨益。《版画也能这么玩》系列第二弹,乐趣继续,玩法升级。总结拼图压印、色彩渐变等技巧要点,指导版画制作全过程。分享变废为宝的趣味方法,赋予问题作品新生命。多位美国当代版画家倾囊
本书以中国雕塑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整一视角”是认知雕塑公园的一种判断方法它是在实践经验与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主体、环境、作品、资金、经营”五个指标,是理解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的重要参考。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亲手雕琢的雕像,宽宏大量的神赋予雕像以生命,一个形象由此能够自主地存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事物或人。本书作者斯托伊奇塔认为,这也许是西方艺术目前的第一个拟像,从奥维德的神话出发,经由原型与替身、真实与非真实、模仿与拟像等概念,他追溯了皮格马利翁神话在西方艺术史中数次变形的踪迹,广涉绘画、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
本书根据梁思成先生1930年在东北大学授课时所用讲义整理而成。讲义成稿时作者尚未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而且当时内的考古工作刚刚展开,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相关资料较为欠缺,所以文中实例多引自外国学者的书籍或国外博物馆藏品。原稿言简意赅,仅有文字。本社在编辑过程中,根据内容适当选配了一些图片,仅供读者参考。本书提纲挈领地归纳梳理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是那些想要快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读者的推荐入门指南。
汉画像包括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等图像,是研究汉代社会的第一手图像资料。 汉画像以其真实、直观、广博的图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信仰、宗教、神话、历史、生活、 民俗与精神状况。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鉴(即有关画像石的文化鉴识),第二 部分为赏(即对于石刻画像的赏析),语言通俗,可读性强,收录各种题材的汉画像拓 片500余幅,是教人如何了解、看懂、欣赏汉画像,了解汉代文化的入门书。
本书以动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深入动态雕塑的具体认知为目的,在前述基础上,梳理动态雕塑基本分类、作品案例等,研究影响动态雕塑创作实践的关联因素、指导方法策略等。动态雕塑在发展中展示出复杂的多面性,对其分类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它的不同侧面,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每个类型下展现出的特征也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对立,这些特点相互交叉覆盖,共同组成动态雕塑的独特面貌。中国动态雕塑发展具有跨越式的特点,其重要表现之一是以点带面,以在公共空间中的实践推动学科建设,并在社会行业中,也产生自发实践。
杨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现为不错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工艺美术名人等。杨明是福州知名寿山石雕艺人,他擅用巧色,雕刻米勒、童子等传统人物题材。杨明著的《杨明寿山石雕刻艺术》收录其寿山石雕作品80余件,以人物圆雕、钮雕为主。图片精美,颇有收藏与欣赏价值。
《雕塑新论》收录著名美术史学者、批评家孙振华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文章30余篇,聚焦于雕塑的边界,涉及雕塑的定义、内涵与外延问题,探索了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媒介、空间等的关系和互动,展示了中国雕塑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视野。
全书分为五章,详细梳理了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对雕塑研究者和喜爱雕塑的朋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本书重点在于梳理当代艺术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同时也会关注艺术生态的关系和状态,其意义不仅在于立足全球化的视野,凸显中国当代文化的独特意义与时代追求,而且,需要建构一种主导性的当代文化观念与价值尺度,使其在未来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成为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嵩阳石刻集记》二卷,是编乃康熙癸丑封官登封知县时作也。登封地在嵩山南,故其所录碑刻,以嵩阳为名。此书载及宋、金、元、明东魏嵩阳寺碑文。
本书收录了河南省美术馆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100余幅,这些作品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夸张而协调的造型,传统与现代在版画上完美融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含量和社会影响力。版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错过的克孜尔石窟》为 “不可错过”丛书中的一册。 全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交代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历史,以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第二章为精品窟的特色介绍,分别介绍了 8—229 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每一个洞窟时,又将其“不可错过” 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克孜尔石窟的每一寸风景。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作者从事20世纪美术史研究、美术批评、美术策展工作。所以本书是其21世纪以来从事艺术批评的论文合集,针对处于复杂国际语境中的当代艺术进行了现场批评,强调批评的时下性、在场性和问题针对性,并对其关联的中国当代文化现状多有反思。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对“艺术语言”的追问、视觉文化研究、对“主体”的追问、当代雕塑研究。本书在列举了大量代表性艺术家创作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每个领域的的突出问题做出了详实的理论分析。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汇集了多位知名艺术理论家、评论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路径和趋势。该丛书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理解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启示。
本书是中国首届雕塑博士钱云可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学习木雕的工具书,该书积三十年的木雕创作经验、二十年的木雕教学成果,由浅到深、由简入繁、系统地阐述木雕课程所需掌握的基础技能与创作过程,并通过木雕作品的解读与欣赏带动木雕基础技能的巩固与拓展。有别于一般的技法工具书,本书侧重于同学木雕创作思维的培养。
本书根据梁思成先生1930年在东北大学授课时所用讲义整理而成。讲义成稿时作者尚未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而且当时内的考古工作刚刚展开,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相关资料较为欠缺,所以文中实例多引自外国学者的书籍或国外博物馆藏品。原稿言简意赅,仅有文字。本社在编辑过程中,根据内容适当选配了一些图片,仅供读者参考。本书提纲挈领地归纳梳理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是那些想要快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读者的推荐入门指南。
本书为著名版画家王琦之子王炜追忆20世纪23位版画先驱人物的文集。这23位是自新兴版画运动以来的中国近现代最享誉盛名的版画推动者或版画家:鲁迅、罗清桢、李桦、野夫、胡一川、江丰、力群、陈烟桥、张漾兮、杨可扬、刘岘、赖少其、邵克萍、黄新波、彦涵、黄荣灿、李少言、王琦、古元、沈柔坚、荒烟、牛文和赵延年。作者把记写的这23位版画先驱比作23个人的天空,意指他们虽都走在时代前列,但每个人的艺术经历却各不相同,由此也撑起了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与艺术的天空。艺术都是他们每个人的天空,在新兴版画的开创性上他们都绽放了各自不同凡响的生命璀璨与光华,他们因对新兴版画的开拓也都书写在了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变革的历史之中。 本书是从作者与他们接触的独特视角,展开了对23位版画先驱的记述。这让人们在展读之余由然蒙生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