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楹联100副,为作者近3年所创作,包含园林名胜联、历代贤士联、古诗文集联、师友联等, 书体涉及行书、草书、隶书。 本书中几幅扬州园林的联句,原作是由孙龙父、魏之祯、王板哉等家乡书坛硕儒题写的,一方面内容十分雅致,另一方面书法水平高超。除了扬州园林楹联外,册子中还有南京、苏州、杭州、保定、晋城、高邮等地的园林及名胜联。本书收录了多副明清以来的学者贤士联,共有仇兆鳌、吴让之、赵之谦、王文治、邓石如、汪中、郑板桥、纪晓岚、陈鸿寿、屠敬山、赵熙、李根源、曾国荃、李鸿章、曾习经、张祖翼、陈白崖、谭延闿等 30 余人的经典作品。古诗文联是我平时*常写的内容,这类联语占了本册的近一半。像扬州平山堂的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秋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集自范仲淹《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百家姓宗祠对联》讲述祠堂楹联是直接昭示这些先贤的美德和意境、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传递宗族思想及行为规范,鞭策后人奋进向上的表现手法。它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堂号、官位,勋绩等等信息,以大众化的艺术手法,把其丰富的内涵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所以祠堂楹联对于敦亲睦族,弘扬正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对联(珍藏版)(套装共4册)》共分十大部分:斗智显智慧: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中华少年与人斗智斗勇的智慧故事;小小审判官:料事如神、明察秋毫的中华少年当机立断、明辨是非的断案智慧故事:妙对状元:中华少年巧对、善对、谜对、*、奇对、妙对、智对的联对智慧故事:能言巧辩:妙语连珠、语惊四座的中华少年能言善辩的智慧故事;勤学修身智慧:中华少年好学、勤奋、诚实、敬业、节俭、谦虚、礼貌的勤学修身智慧故事;创新之道:中华少年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创造创新智慧故事与创新方法;才艺智慧: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心灵手巧的中华少年多才多艺艺绝天下的智慧故事;智慧在民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民间少年智慧故事;神童大智慧:天才、奇才、鬼才的少年神童智慧故事;英雄出少年:英勇无畏、精忠报国、大智大勇的中华
Array
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殊形式,是古代汉语语言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延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在人们的生活和艺术鉴赏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并且,楹联艺术和楹联创作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雅俗共赏的特点,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它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形象体现。而本书稿作为一部集成性的楹联著作,结合历史文化材料加以比堪校释,以继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将之发扬光大,弘扬中国楹联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
《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收录客家227个姓氏的祠堂、家庙或宗祠的很好楹联30000余副,包括历代客家人编撰的对联,海内外客家人聚居地、迁徙流转地的对联,非客家作者为客家所题撰的对联。全书按姓氏编排,先说明该姓氏的图腾、姓源、分布、郡望和堂号,再介绍该姓氏的祠堂楹联。楹联按门联、堂联、栋对、龛联、祠联编排,对于有典故来源的楹联进行注释。
楹联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很好地体现了汉语四声平仄相反相成的对称美,它又同建筑、装饰、书法、雕刻等艺术密切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综合欣赏价值,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昆山的楹联更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替代的。来昆山的旅游者,在欣赏水乡美景的同时,也总会被众多的楹联所吸引,大饱眼福之际,也得到十分高雅的愉悦,但却不可能尽收眼底。《昆山文物楹联集粹》编者赵红骑即将散落各处的楹联广泛搜集整理,汇编成册,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昆山楹联的基本面貌,使读者一卷在手,可窥全豹。
本书讲解对联写作,但结构宏大、分类详尽,介绍比较全面细致。全书总体为三部分,一是对联基本知识和一般写作技巧;二是各类对联的举例介绍及相关写作技巧;三是对联用语,按字数分类排比,是此书篇幅*的一个部分,抓住了学习对联写作入手的对对子,有循序渐进之功。就篇幅和质量来说,这是有关对联写作*为经典的名著,在当时颇受欢迎,对于今天人们学作对联仍然不乏借鉴学习意义。
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对联的形式,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它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相互影响、借鉴,历经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的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对联有诗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对联又不同于诗。它不用押韵,不讲究句子的整饬,句子长短可以任意变化,只要上下联对仗就可。对联虽与骈体文十分相似
楹联,又称对联、楹帖。楹者,柱也。把一副联语,分别题写在两根相对的柱子上,故名楹联。它是我国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祖国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株别具风姿的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传统韵文样式中至今仍有鲜活之生命力者。本书学者陈书良先生沉浸于楹联之美所著写的楹联美学概念与心得。
《刻在大门上的家风:北京门联集粹》 书稿收入230幅刻在老北京四合院门上的对联。根据联文的内容,将这些门联分为十类,编成十章,分别为:华门仁里、家声世泽、古训持家、修身养性、抒怀明志、文章华国、礼义道德、颂世歌时、祈福求祥、共和维新。这些刻在门上的门联,既表达了主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心愿,也成为主人及后代遵守的治家信条。本项目以“一个门联一个故事”的形式,讲述了门联所包含的家风对几代人的影响。
山西省保存着全国多的古代建筑,也保留下附着于这些建筑上的大量楹联、匾额。王建武等编著的《山西古代建筑楹联匾额选编(精)》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取内容和书法俱佳者,以原物图片呈示,附简要说明,力求直观,务存真实。匾额典雅,楹联华美,形式独具巾华文化特色。而其内容更加繁富,凡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几乎应有尽有,儒释道都有展示,并以儒家占上风,劝人读书和向善的内容相对集中。另有戏楼舞台楹联一种,别具一格,世俗人情味道稍浓。匾额文字凝练,楹联又讲究对仗工整,值得耐心咀嚼。书法中真草隶篆都有,行楷的榜书居多,其中也不乏名家高手,如傅山、赵昌燮、祁寯藻、果亲王、刘墉等;也有康熙、雍正、乾隆的御笔。《山西古代建筑楹联匾额选编(精)》适合于对古代传统文化有研究和喜爱的读者们参考阅渎,也可供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