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闻香吗? 茶香是怎么来的? 茶香与发酵程度有什么关系? 如何更简单地理解六大茶类? 茶叶是如何发明的? 茶叶的消费方式经历了什么样的改变? 人类历史上为了茶叶而发生过哪些战争? 为什么说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品? 如何喝茶才能对身体有益? 这本书讲的是我们熟悉却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的中国茶。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它把普通的农事上升到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活动,一直影响到1200多年后的今天,陆羽也因此被世人尊称为 茶圣 。 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迄今现存的时间早的《茶经》版本,刻印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距今750年。本书就是基于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宋刻百川学海本,蔡志忠老师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卷上、卷中、卷下。卷上由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组成;卷中由茶之器组成;卷下由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组成。宋本《茶经》与漫画本跨越时空,在 元宇宙 时代邂逅,蔡志忠漫画以其妙趣横生的独特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深邃世界,让更多
一杯清茶,曾被誉为使人青春永驻、返老还童的 至宝,也曾被贬为使人上瘾而丧失英雄气概的毒药; 曾产生中国久远而优雅的茶文化,也曾引起残酷而惨 烈的暴力竞争;曾开通了东西方的贸易之路,也曾导 致*早的走私与掠夺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新知文库》是一位茶叶 行家罗伊 莫克塞姆的历史写作,他讲述了有关茶树 的神奇传说,以及茶叶品类、茶叶种植、制茶工艺、 茶叶贸易等知识,特别是英国人如何把茶叶作为一项 产业经营的头脑和手段。书中涉及了不少有关中国的 内容,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例如多年来西方人 一直认为有两种茶树一种生产绿茶,一种生产红茶, 而实际上任何茶树都可以生产这两种茶叶。尽管如此 ,西方人的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有很多 种不同的茶树,其中有些生产的茶叶*适合做红茶, 而有些则*适合做绿
白茶源远流长,古籍中多有记载,现代的白茶图书和文章也层出不穷,每个时代的白茶都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作者总结近十万次的白茶品鉴经验,参阅40多部图书和文献,跑遍全国白茶各个产区,走访大量的白茶传承人,把白茶从古到今的历史概况、白茶的树种、白茶的分类、白茶的生产、白茶的成分、白茶的保健功能、白茶的品鉴与选购、白茶的冲泡、白茶的收藏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一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传统白茶文献基础上,对当代的白茶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对白茶的新现象有正确的认知。 希望借这本书能够传承白茶传统文化,激发茶界同人探索新时代白茶制作、品饮等方面的热情,把白茶的产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本书是日本民俗学领军人物菅丰教授的力作,以17到19世纪江户时代的江户为中心,对与饮食相关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探究、综合把握其全貌吗,堪称江户时代的美食学指南。但本书的立意并非是记录美食,而是研究日本历史上多元化的饮食文化对于日本的经济、政治、社会产生的更为巨大的影响。本书的描述颠覆了人们迄今为止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印象。它以大量的史料、细致的田野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日本美食文化的变迁,对于民俗变迁的细致严谨研究,以及优美生动的文字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是对日本美食文化的研究,更是江户时代的一次饕餮盛宴。同时,本书也呼吁人们重视饮食行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倡取之有度的饮食文化。这对饮食行业大发展期间的中国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密宗的 曼荼罗 ,意为 轮圆具足 ,是聚集修行功德的 坛城 。茶席的 曼荼罗 ,是将茶器中的壶、杯、水方、茶巾等几种,创造出完备若坛城的茶世界。中央以壶为尊,四方的杯、托、盘各占一隅,是为中院。这道茶席 曼荼罗 的,不仅显现爱茶人的审美趣味,并能在短暂的瞬间,转化成永恒的心灵注脚。 一部《茶席:曼荼罗》,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走到现代,领略了历代茶席风华,聚集了每个时代的品茗魅力,成为现代人习茶、布置茶席的参照,并陪伴现代人在茶香穿透的愉悦中,建构随心所欲的茶席。
《养小录》是顾仲取杨子建辑《食宪》,采录有关饮食方面的内容,结合自身的体验编撰而成的。其中共三卷,全书分 饮之属 、 酱之属 、 饵之属 、 蔬之属 、 餐芳谱 、 果之属 、 嘉肴篇 等七部分。书中记载了饮料、调料、蔬菜、糕点菜肴一百九十多种,以浙江风味为主,兼收中原及北方风味。该书曾经是一本颇有影响的饮食著作。 在本书中,顾仲反对 哺餟之人 和 滋味之人 的做法,提倡饮食养身,而且标准也很具体,取寻常食物,不追求山珍海味;追食物求鲜、洁、熟,求烹饪得法。 全书译文精心翻译,加入了很多现代饮食养生的对比,能让现代人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古时候的养生生活。
中国是茶的故乡,对茶的利用从药用到实用再到饮用,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国人饮茶崇尚自然,朴实谦和。六大国茶中,红茶的亲近、平和、包容性强,是其它茶所不能比的。《茶香中国:红茶之乡》将探寻红茶起源、解读红茶制作工艺、介绍红茶养生功效、并辅以调饮及贮存方法,用精美绝伦的彩图与清新隽永的美文,带您走进红茶的世界,远离世间纷繁,体味茶中真意,涤荡心灵。感悟茶香之淡,却是人心之浓酽;茶叶虽小,却显心灵之壮阔的哲理。
《茶文化学系列教材:中国茶俗学/ 十二五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教材的编撰,正是为了这一边缘学科建构所做的努力之一。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茶俗学的建构,才能使中国茶俗学更好地建设;也只有让更多的年轻学子了解和参与中国茶俗学的建构,才能使中国茶俗学的建立和完善后继有人。在学习《茶文化学系列教材:中国茶俗学/ 十二五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课程的过程中,年轻学子能够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加深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同时,在学习之际思考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茶俗实地调查与体验,为中国茶俗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任何人,对于中国茶文化和茶俗学的理论与实践做出奉献,都是其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一把壶具有圆满自足的小宇宙。从水置入之始,壶体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的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生命的时候,而茶汤美感的养成,就在于如何泡出真味。茶叶与壶的距离看似远又近,却又自我表述;茶香和汤味合声共鸣,都在茶叶与水滋润间诞生!这就是 汲甘泉,瀹芳铭,两三寸水起波涛 的乐趣。
本书是“茶书院系列藏书”之一,是国内茶文化研究专家和少儿学茶教育培训一线从业者专为青少年打造的茶文化读物。书中配以精美插图,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学习并思考,层层深入,进而使之了解并喜爱上中国传统茶文化,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上册为理论概述内容,系统性介绍有关茶文化的起源、历史、民俗、传播,以及茶与健康、茶叶加工、茶叶品鉴、茶艺等。下册为综合实践内容,包含如调饮、清饮、茶点、茶席、茶餐、茶会、茶染、茶疗、手工制作等实践性内容。
到底哪里出产的才是正宗 西湖龙井 ?四川蒙顶茶从唐代起就赫赫有名,为何成都人还是更钟爱 三花 ?铁观音的 音韵 到底是什么?滇红还能配白兰地?.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深入产区,探寻蒙顶茶、西湖龙井、滇红、六安瓜片、正山小种等著名茶种背后的地理环境、制作工艺与当地文化,采访茶学专家,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述制茶工艺,探寻令中国人沉醉千年的气味源头,还原传世名茶的诞生现场。
全书精选近百种中华经典美食进行论述,避开了单纯谈吃的一贯做法,推陈出新,掌故逸事,更是信手拈来,令读者朋友大开眼界,掩卷凝思,回味无穷。 本书以生动朴实的语言,简单生动地讲述了菜肴的制作过程及奇绝技术,配以各色美味佳肴,让读者垂涎欲滴,更是详尽介绍了中国菜肴的美食趣闻,其涉猎美食溯源、传说、典故等诸多方面,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如,有的美食其命名缘于纪念某人或某事,有的美食制作方法因歪打正着而出名,有的美食因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而闻名…… 美食不单单是“美味”的代名词,它更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某些人或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遗存。饱览此书,犹如畅游浩瀚的中华美食文化长河。 通读此书,你不仅看到古人在不损害其营养的情况下,如何应用极其普通的五谷杂粮
《经典读库:中华传世茶道》共包括茶史、茶道、茶叶、茶器、泡茶、品茶、茶事、茶经等大部分,对与茶相关的知识做了全面的介绍,以期读者对茶道有个更加透彻的理解。其中茶道这卷中详细介绍了中国茶道的起源、与儒释道家的关系,并论述了中国茶道的精神、流派等,还对日本茶道和韩国茶道做了简单介绍,让读者能够对茶道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茶经卷中收录了我国第部茶书典籍——《茶经》的全文,其中的原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刊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参校明代以来多种版本,但因《经典读库:中华传世茶道》所在书系的体例,不出校记,在原文上径改。另配以注释和白话翻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原意。此外,书中还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图,给广大读者带来图文并茂的视觉享受。
沏一壶清茗,百年烽火狼烟,融入茶香氤氲。说一段往事,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今人一笑。在中国历史上,茶的身影从没消失过,从唐宋时代的茶马古道,到蒙元帝国称霸全球,直到东方树叶在西方普及并流行 在茶道兴盛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茶叶发展史,也是一部用鲜血书写的战争史。这部作品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严谨的目光,梳理剖析茶叶对中国历史上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中国茶道发展的历程。
“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了。林语堂先生这句话透彻地说出了茶对于中国人生活的重要。“人们或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喝茶品茗,给中国人带来了享之不尽的快乐。本书为“中华茶趣文丛”中的一本,以漫谈随笔的形式,生动有趣的笔调,系统而重点地阐述了清茶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