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服饰文化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延续和演变,直接反映了国家、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及生活习俗,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举世闻名的“衣冠王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服饰史料。《中国古代服饰辞典》作者按照朝代对古代服饰进行梳理,并按照朝代收录词条,配以适当的图片,每个朝代前对该朝代的服饰特色进行总结。书稿总体上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恰当的图片使得书稿形象活泼,也方便了读者理解词典内容。
应景服饰文化以农耕生活为基础,四季景物变化为环境参照,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簪戴鲜花、装饰节物进行情景设定,描画出自然万物的轮回往复,构建出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社会物质与人文生活景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文化想象力,彰显了中国古人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和审美理想,展现了中国古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纯熟的制物技巧,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乐观向上、主动进取的民族精神。
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 高腰掩乳 、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 卧兔儿 、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民族服饰。追溯汉服的历史,可以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止于剃发易服。在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 脚步中,汉族服饰文化作为文明与礼仪的代表部分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驳杂而又绚丽多彩文化体系,它所代表的汉文化礼仪以及汉文化审美,深深的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以及周边的民族与地区。本汉服按照服饰发展以及服制传承的角度,可分为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五大系列。各个系列中,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着装上都会有所差异,因为本书并非完全的考古人服饰之法的研究型书籍,因此就不做完全的举例描述。本书中主要介绍不同服制与相关朝代中,汉服正式场合的典型礼服和较为典型的常服,为大家就现代语境下,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朝代服饰应该如何穿搭,提供指导,让喜欢汉服的朋友,
旗袍,有着高挺有型的立领和斜开的门襟,讲究的盘扣将立领和门襟的两侧完美闭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精气神。旗袍,有着圆润柔和的轮廓和线条,将人体曲线的曼妙敲到好处地展现出来,既有浪漫的情致,又不失优雅端庄的气韵。行走间,轻盈摇曳的下摆,忽隐忽现的风情,赋予了旗袍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 旗袍独特的轮廓里,蕴藏着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传统服饰两股灵魂,传统中不失现代感的样式,浪漫中又平添端庄大气的风韵,是中国手工艺人智慧里别致的灵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极为惊艳的一抹亮色,更是中西服饰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
郑春颖所著的《高句丽服饰研究》在广泛收集高 句丽壁画图像、出土饰物、人物造像、纺织遗迹及文 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探讨高句丽人传统服饰文化的 特点与演进历程。通过与本地区汉族服饰文化、胡族 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揭示出在三种服饰文化运行轨 迹中,平行发展与交叉融合并存的演变规律。并进一 步透过服饰文化这一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风尚 的风向标,深入探究公元一世纪到八世纪高句丽人、 高句丽社会与国家的沧桑巨变。从东北亚,乃至东亚 的视角,审视高句丽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地 位、作用及影响。
《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是国内首次专题研究海内外民间遗存的清代服饰系统性实物资料工程。分为女装卷和男装卷,共计100万字,1000余张实物图片。收录清代民间遗存男女各类服饰实物445件,极具史料价值。所有实物收藏并研究历时40年,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海外回流;二是国内各地民间收藏。书中以清代典章为依据,与相应传世实物相比照,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清代皇族以及各级职官穿用的制服。结合当时政治和社会体系,客观解读了阶级地位和制服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代表性实物为研究样本,举例解析不同款式和纹样所适应的穿着场合和礼仪级别,系统地梳理了清各朝代的服饰工艺特征。
旗袍是中华民族的国粹。随着近年中国文化的不断受国际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国学,穿旗袍。旗袍也被当作国服在各大重要场合被指名人士穿着。 龚航宇老师所著的《穿旗袍的女人(龚航宇旗袍诗集)》用诗歌的形式,根据旗袍的风格类别把旗袍分类简述,并有近百张唯美的现代旗袍图片,把旗袍艺术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作者个人对旗袍艺术的追求和爱恋,也充分体现了她个人的一书品味和文化修养。诗歌的语言把每张图片的意境和中国风阐述的尽善尽美。这本旗袍艺术书籍用百首诗歌和旗袍图片呈现了中国服饰艺术之美,诗歌的语言把每张图片的意境和中国风韵阐述得淋漓尽致,相信广大读者阅读后一定能从中体悟到中华服饰艺术美感的享受。
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细腻唯美的笔调,围绕江南服饰,对江南与服饰相关联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风物景致娓娓道来,走进江南的蚕桑、丝绸、织锦、缂丝、刺绣、蓝印花布与旗袍的国度,讲述和江南服饰有关的历史人物、风物,西施、勾践、白居易、李清照、沈万三、沈婉、柳如是、苏州昆曲……在江南的诗性意境、历史风物、风物景致中自由地行走,体味每一个和江南衣裳有关的细节与韵致。《江南衣裳》还有呈现江南衣裳的大量精美图片,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还可获得视觉上的美的体验。 江南,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烟雨迷蒙。江南衣裳,轻柔飘逸,有丝绸的缠绵华贵,有蓝印花布的朴素自由。
丝绸之路,既是一条横亘东西的贸易之路,也是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一批批的使者、商人、军队、僧侣和流浪者在丝路上往来穿梭。本书以丝路上的节点城市(如西安、武威、兰州、敦煌、喀什、和田等)相串联,是一个由地理进入历史的过程,力求将丝路的历史、传说、古迹、风光和风情融合在一起,唤起人们对丝路的文化认同,展望丝路的美好未来。
中国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以外,其他民族人口较少,分布地区相对集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少数民族各有传统和信仰、各具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因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也创造出了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服饰艺术。 《中国红:少数民族服饰》重点介绍了几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希望读者从这些服饰中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艺术魅力。
中国素有“农冠王国”之称。上起史前,下至明清,无数精美绝伦的服装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服装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服装的发展及流行款式的详细解读,带您走进美轮美奂的中同传统服饰殿堂。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排在了**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从古至今,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始终在不断演变。
孙机先生治学,向来以严谨、精深著称。先生每考证一物,均旁征博引,细致解析,据此勾勒出整个时代的背景。本书收录先生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古代服饰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尽展华夏服饰之盛况。考究的措辞,雅致的文笔,再配以精美的手绘线图,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精巧华美的历史画卷。 有对周代组玉佩的深入解读,其起源悠古,胤裔绵延,在服制与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华夏深衣之推演, 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亦有 华带飞髾而杂襳罗 之楚风流布;汉式褒衣博带,历南北朝服制之变而辟为双轨,北魏改革后的冠冕衣裳,与北齐、北周改革后的胡服系统并行不悖;及至唐代,以浓墨重彩描绘女子之艳丽服装与精致妆容, 眉黛夺将萱草色,裙红妬杀石榴花 , 偏戴花冠
《指尖上的艺术——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研究》是一本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研究著作。本书作者有着艺术学和人类学跨专业的学习及研究背景,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艺术学与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结合熔铸并终成书。《指尖上的艺术——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研究》从我国富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入手,通过探讨这些传统服饰手工艺特质、惯制、应用意义、地区分布、原料加工、存在类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对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并尝试通过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在时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发展趋势,由表及里地系统分析和反思当下的研究现状,厘清出一条发掘探索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