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造了*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汉服归来》就是她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考。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大潜力。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以往汉服历史的见证,还将推动汉服运动更上层楼。
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只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但是却承载了*跌宕起伏的记忆。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时尚上的变迁,时尚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清末,传统服饰的时尚陪葬了王朝的崩塌;民国,十里洋场上的时髦摇曳在霓虹灯下,却也只是孤岛里海市蜃楼般的繁华梦;新中国的号角,让朴素的时尚观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后,时尚欲望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而迅速膨胀,终于,世界大同,国际化的时尚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源自这短暂历史中的惊鸿一瞥,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无须再精雕细琢,便可以触动每一颗热爱海派时尚繁华梦的心。
《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是国内首次专题研究海内外民间遗存的清代服饰系统性实物资料工程。分为女装卷和男装卷,共计100万字,1000余张实物图片。收录清代民间遗存男女各类服饰实物445件,极具史料价值。所有实物收藏并研究历时40年,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海外回流;二是国内各地民间收藏。书中以清代典章为依据,与相应传世实物相比照,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清代皇族以及各级职官穿用的制服。结合当时政治和社会体系,客观解读了阶级地位和制服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代表性实物为研究样本,举例解析不同款式和纹样所适应的穿着场合和礼仪级别,系统地梳理了清各朝代的服饰工艺特征。
何谓“旗装戏”?其艺术特色如何?它的代表剧目都有哪些,它缘何紧跟时局起起落落?它又成就了哪些名角儿和艺术大师?在《梨花一枝春带雨:说不尽的旗装戏》里,笔者李德生以详堪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对上述问题一作答,同时穿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梨园掌故。无沦你是否身处梨园,都可以被深深吸引,沉浸枉旧日的时光里,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梨花一枝春带雨:说不尽的旗装戏》部分内容已列入国家*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本书是中国著名服饰名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周锡保教授数十年来从事中国历代服饰的研究和教学的成果。 著者在书中按照中国自古以来至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系统地分章分期阐述中国服饰的形成,以及其后的服饰特色和制度的承前启后的演变发展。章皆以文献和图例分述男和女的官官定服饰和日常服饰,如冕、弁服、朝服、公服、常服、燕便服、军服等,并附述历代礼仪习俗。全书着重以历史文献来引证史料所载的图像和著者在各地描绘服饰实物所集的形象,又以形象来核实文献,从而形成本书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特点,故可作艺术院校服饰史和大学历史专业的民俗学的教材,并供国内外艺术家从事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塑等的中国服饰设计和礼仪设计的重要参考。
【深厉浅揭】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穿着衣暇泅渡,这条源自《诗经.匏有苫叶》的成语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联系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深厉浅揭”并非善于变通,而是迫不得已,其中隐藏着一个3000多年前赴女友约会的男子没有内衣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在中国古代长久绵延。 【美女簪花】以簪花舞笑的美女比喻书法、诗文的清新秀明。在中国占代,以鲜花插在火上作为装饰早在汉代已经出现,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至宋为盛,而就在近二二十年开始匿迹。回望历史,不仅女子劗花,花朵也在男人头上大火方方地招展,甚至由皇帝赏载,构成了花团锦簇的盛景。 【金龟换酒】当年,贺知章一见李白,呼他为“谪仙人”,解金龟,换美酒,成语“金龟换酒”即由此而来,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这种豁达真是千真
本书是一本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服饰文化的专著。书中内容包括:衣冠祭、先秦服饰观、古代服饰的主流思想、中国服饰的“小传统”、中国的舞服与戏服、古代服饰的流变观、中西服饰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服饰的现代化。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服饰文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中国清代服饰品种丰富、美不胜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国人以聪明才智和超绝的技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艺术,无论款式、材料、色彩、图案、工艺等都极其精致细腻,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体现了卓越的服饰技艺和审美意识。 作者王金华凭借三十余年的收藏感悟和研究心得,精心撰写了这部著作《中国传统服饰:清代服装》。这既是一部以介绍中国清代男女服饰为主的专著,也是一套画册类的文物书籍,展示了文物藏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代状况及收藏展望等,具有很高的实物价值和文史价值。 《中国传统服饰:清代服装》图文并茂,呈现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充分展示了清代服饰艺术的深厚和华美,既有利于读者学习,也利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从而推动我国服饰行业的发展
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与本民族同样古老、独特、灿烂的文化艺术.而藏族服饰正是这绚丽多姿百花园中杰出的代表。 本书按藏族文化所呈现的地域性特征,系统介绍了卫藏地区、安多地区、嘉绒地区、阿里地区、工布地区、康巴地区等六大区域不同类型的藏族服饰,并对西藏僧侣服饰、原西藏地区官员服饰作了扼要的介绍.揭一不了这些服饰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中国传统服饰多彩多姿、美不胜收,其中云肩、肚兜是独具特色的服饰品类,也是女性服饰的典型代表,无论款式、材料、色 彩、图案、工艺等都极其精致细腻,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内敛、秀美的品质,同时也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服饰:云肩肚兜》一书精选了三百余件各式云肩、肚兜,作者凭借三十余年的收藏感悟和研究心得,精心撰写了本书。《中国传统服饰:云肩肚兜》图文并茂,呈现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重点作品都附加了说明文字,充分展示了女性服饰艺术的深厚和华美,具有较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既有利于读者学习,也利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古代中国文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有“衣冠王国”之誉。汉族是世界上人数多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汉族民间服饰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实用功能和装饰作用结合得日益完善,创造了带有东方色彩的服饰风尚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服饰款式溯源、近代民间服饰风格、民间服饰文化内涵、民间服饰制作工艺等等。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十余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话说中国:服饰》将中国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的研究成果,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同时,《话说中国:服饰》还在各卷本中穿插了若干知识链接和小栏目,以增强读本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我们在编辑体例上采用了图文互注的形式。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精选了若干多幅精美的图片,包括遗址复原图、文物照片、名人画像、山川风光、社会情景图以及各种图表等,或是文本内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
服饰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门类,而图案无疑是服饰艺术中为靓丽的构成要素。从棉到棉线,从蚕茧到丝线,从线到布,再从布到衣,再到美丽的图 案装饰,可以说每一次的手工艺中都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勤劳和智慧,而衣装上的图案则是中国女性情感的呈现。在柔然的纤维和面料中,图案以它的形象、色彩再现了她们全部的精神世界,传递了母亲对孩子,妻子对丈夫, 女子对心上人??特殊的情感,里面包含了人间的全部爱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盼,更有宫廷及官府的织染局、绣坊,以及中国广袤的地域及文化下的差异表现,服饰图案因此也成为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本书的编写基于作者多年对传统服饰图案的钟爱、教学与研究的积累,而此书也仅是呈现出中国服饰文化的小小一角,希望以此能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同时对服饰艺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在地域分布、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本书主要从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男装与女装的服饰类别与特色、服饰配件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系统展示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状况。本书适合于各类、各层次的纺织服装专业院校服装、艺术类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更是服饰企业的服装设计师开发新产品的设计灵感的源泉,也是服装相关资料的工具书。
首先,真心地祝贺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秦桂芳教授出版了这本体现中韩文化交流的《韩国文化概论》一书。 三千多年之前,中韩两国就在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维持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l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的关系比历史上任何年代都更加密切。 据2010年统计,现在中国是韩国*的贸易国家,韩国也是中国的三大贸易国家之一。在教育方面,在韩外国留学生一共有7.5万名,其中中国留学生为5.3万名,占在韩国外国留学生总数的70%。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是7.7万名,其中韩国留学生是2.5万名,占中国外国留学生的31%。 还记得秦教授说过的话。在她就任水原科学大学访问教授的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一年期间,她发现从整体上关于韩国文化的书籍太少,而且已有的书又太老了,内容和各种统计都是过去的,所以她想出一本能真
本书以服饰发展的线索为主,重在讲清我国古代各个朝代服饰的概貌,以简御繁;并辅以一定量的插图,使之图文对照,便于阅读。在讲清某个朝代服饰发展轮廓的同时,本书还尽力探索该服饰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倾向,所寄寓的审美特征、美学价值等,借以说明服饰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服饰史略》系黄先生近作,全书较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服饰的发生发展,介绍了各朝各代典型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染织、民俗等材料,有文有图,有叙有议,资料丰富,条理清晰。特别是后面一些章节,如清末民初服饰、上海早期服装行业等部分,撰写得通俗明了,颇有特色。不少材料还是首次见诸中国服装史著述。相信此书能引起广大服装爱好者的兴趣。 自80年代初以不,各地服装院、系如雨后春笋,亟需加强中国服装史教学,黄先生的这
本书以标本和文献相结合且重标本的研究方法,以清末民初汉族典型服饰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经典汉族服饰藏品和私人收藏为考察线索,通过对30?多件清末民初实物标本进行深入、科学、系统地数据采集及其结构图测绘和一定量的复原工作,完整、客观、详细地记录了相关服饰结构的数据信息和形制面貌,基本形成了清末民初汉族古典华服结构图谱,在文献上具有 *国汉族古典华服结构图谱系 的记录、传承、利用和研究价值。 本书通过对清朝之前主流服饰结构的考证,以及对清末民初古典华服标本结构的数据信息和形制面貌的综合分析,发现它们之间保存着远古以来的一以贯之的信息(像汉字的发展历程),这也从先秦两汉、宋元明清的文献和考古报告进行回推,溯源分析得到证实。比较少数民族服饰结构形制特征,探寻和阐释中华一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伴随着生产水平、经济基础、物质文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而同步进展。因此,对人类衣冠服饰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些侧面情况,增加我们的历史知识。 这些记载,给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衣冠服饰制的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例证。专志记述虽然十分详细,但和出土的石刻、壁画实物校核,却尚有许多不尽相符之处。究其原因,大凡有二:,文献记载的冠服制,多是统治阶级朝会、燕享、郊天、祀地等礼仪的服用制度,而石刻、壁画所反映的则多是平时燕居生活和奴隶劳动的情况;第二,后朝人修前朝历史,其时间相隔,或有数百年,中历战乱,资料多有散佚,征集难于周备,加上墓葬实物尚未出土,对于某些服物的认识或有借助想象或推测,以至于难以准确。例如,依史志记载,汉
《蟋蟀谱集成》初版时为影印,保留了古籍的原貌,但于今日读者阅读或有些许不便。此次收入文集,依王先生之断句,加以现代标点,以利于读者阅读。《竹刻艺术》增补了王先生关于竹刻的文章若干,力图全面展现王先生在竹刻领域的成果和心得。“锦灰堆”系列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喜爱,已成为王世襄先生绝学的集大成者;因是不同年代所编,内容杂糅,此次收入《王世襄集》,重新按门类编排,辑为四卷,仍以《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为名。启功先生曾言,王世襄先生的每部作品,“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其中风雅,细细品究,当得片刻清娱;其中岁月,慢慢琢磨,读者更可有所会心。 《王世襄集》的编辑工作始于王世襄先生辞世之时。工作历经三载,得到了许多喜爱王世襄先生以及王氏绝学人士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