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道》中,高罗佩从中国音乐的传统观念出发,对琴学的起源、特征,琴人的修养等作了详尽论述,更精到地阐释了琴曲的内蕴,以及古琴及其演奏手法的意象。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琴学相关的文献。 高罗佩在《琴道》的后序中,这样写道: 夫此者内也,彼者外也。故老子日: 去彼取此,蝉蜕尘埃之中,优游忽荒之表 ,亦取其适而已。乐由中出,故是此而非彼也;然众乐琴为之首,古之君子,无间隐显,未尝一日废琴,所以尊生外物养其内也。茅斋萧然,值清风拂幌,朗月临轩,更深人静,万籁希声,浏览黄卷,闲鼓绿绮,写山水于寸心,敛宇宙于容膝,恬然忘百虑。岂必虞山目耕,云林清闷,荫长松,对*,乃为自适哉!藏琴非必佳,弹曲非必多,手应乎心,斯为贵矣。丙子秋莫,于宛平得一琴,殆明清间物: 无名 ,抚之铿锵有余韵。弗
本书对中国古琴文化进行了系统而精到的全景式勾勒,涵盖古琴的发展历史、乐器构造、演奏艺术、文化象征、学科内涵和哲学思想等。作者的立场和视角既承自故老相传的琴学道统,又源于数十年操缦开启的 心源 ,故书中古代原典精义与自家灼见琳琅纷呈,启人以思,感人以美,使阅读兼具治学之精与怡情之趣。如是琴要,琴要如是。初识琴者可将本书作为始涉琴海上佳的地图和指南;习琴有年者亦可以本书为引,细求古琴之 本来面目 ,以滋润旧调之新声。
《书法雅言》是明代书法家、鉴赏家项穆撰著的一部书法理论旷世著作。项穆出身收藏世家,家中书画藏品量大概是故宫的一半,对书画作品的见解常人难以企及。全书共17篇,详细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演变、品鉴书法的方式、学习书法写作的技巧等,并以匠人的精神品评历代书法家的优劣得失,展现了明代书法家的美学理念和清雅意趣。 《书法雅言》是中国古代书学理论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系统阐述 笔迹 读心的著作。写字如做人,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以习字静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书以武乐传统、文化融合、祖先祭祀、农事活动、婚姻家庭、宴饮、战争等为主题,对《诗经》中的代表诗篇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文字深入浅出。通过阅读本书,中学生可以对《诗经》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先秦社会文化生活的整体风貌,感悟《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中华预测择吉万年历(1900-2100年)》主体内容为1900~2100年年历,时间跨度长达200年,历表项目较为全面,并附有历注说明及择吉用表。
《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书法雅言》是明代书法家、鉴赏家项穆撰著的一部书法理论旷世著作。项穆出身收藏世家,家中书画藏品量大概是故宫的一半,对书画作品的见解常人难以企及。全书共17篇,详细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演变、品鉴书法的方式、学习书法写作的技巧等,并以匠人的精神品评历代书法家的优劣得失,展现了明代书法家的美学理念和清雅意趣。《书法雅言》是中国古代书学理论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系统阐述“笔迹”读心的著作。写字如做人,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以习字静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建国60多年来,京剧历史上首次开展的*规模的 京剧经典传统大戏 排演、拍摄工程,其意义在于推动全社会对国粹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视,扩大京剧在国内外的影响,团结凝聚京剧人才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高质量地把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成果传播、记录下来。这项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京剧传统剧目中,精心选择*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传统大戏,通过巡演和电影拍摄两个环节,采用舞台演出和电影载体两种形式,将当代*秀的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永远留存。书稿计划加入传统剧照和新拍剧照数十张图片,并配有专家评点赏析。(具体见备注) 该套书的定位为大众读者,做到既有普及性,又有知识性、可读性,力争打造成为一套国粹文化的精品书系。
民国时期,文人辈出,群星璀璨。不少文人的绘画水准非同一般,他们通过丹青的铺张,反映艺术的性情。 民国文人绘画 ,有别于专业画家的绘画,彰显了文人们的文化修养、个性特质、绘画功力,是文人气和书卷气并存的艺术追求。 本书记述了约40位民国文人的绘画生涯,以绘画写故事、以丹青抒性情,侧面展现当时文人的业余爱好和真实生活,让读者了解他们的文化追求、丹青 文心 。通过抒写民国文人的艺术人生、审美情趣与文化喜好,反映出民国文人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人生追求、艺术追求和理想追求。
对于哪些事件应该写进历史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世界历史而言,这一问题则更为困难。如果历史是由一系列的故事组成,那么对能够好地描述社会从一个小的部落共同体,向今天我们生活在美国以及与之相同国家那样的多元的庞大的共同体的转变的故事或是一系列故事进行描述,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可能的情况是,这一故事并不是直接引导着一种情形向另一种情形发展,而是被分为阴向不同方向发展趋势的几个部分。接下来世界历史的问题就变成了哪一个是决定性的部分的问题,是确定历史转折上噗在哪里的问题,并将大众的经验分割成与连续发展的世界文明有着联系的不同的阶段的问题。
1寺,原指中国古代的官署。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寺逐渐成为佛教徒聚会修行和僧人居住的地方的通称,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中国佛寺按照地域大致可分为汉地佛寺、藏传佛教寺庙和南传佛教寺庙三大类,这些佛寺或居于深山荒野,或地处平原闹市,千百年来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香火鼎盛不绝,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佛寺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选取了数十间具有代表性的名寺古刹,讲述其历史发展、建筑风貌、文化价值及典故传说,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了解中国古寺,进而了解佛教文化与中土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云林石谱》是中国部论石专著,全书涉及名石共116种。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只选了《云林石谱》,其余石谱皆不载,足见其权威性。《云林石谱》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作者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平生好石,他详细考察了书中提到的这些名石的产地,还细数其采取方法、形状、颜色、质地优劣等,并按其性质进行了分类。书中提出的“瘦、漏、透、皱”等赏石观成为历代赏石者普遍遵循的审美标准。
中国疆土辽阔,名山众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拜山岳的悠久传统,名山则承载了更多的传说与故事。古代中国文人们为名山赋诗题词,刻石立碑,赋予了名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佛教、道教也多在名山之中修筑宗教建筑,使名山称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圣之地。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介绍中国各地名山的传说故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内容,呈现中国巍峨连绵的山地风貌。
在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赵孟俯书写的「心经」墨迹。原作为手卷,乾隆时入清宫,后改为册页,每单开纵二十八点八厘米,横十点八厘米。钤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自北朝以来,佛教信士写经,均为楷书。而赵孟俯的这件行书「心经」,被人称为写经史上的一个创例,也是赵氏行书代表作之一。明代王穉登在册页后题跋中评说:「此卷心经乃为中峰和尚写,圆融秀逸,若游戏三昧,不缚戒律而超然入圣,非平时他作所及。」编者将这件「心经」成倍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临习。同时,还放大印出单页,供读者欣赏。
1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在纸或绢上进行的绘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诸多方面的认识。中国画的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与西洋画相比,中国画在 形似 和 神似 之间更加强调后者,讲究以形写神,创造出一种气韵生动、优美深邃的意境。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画,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名家名作等内容,为读者进一步走近中国画和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一条捷径。
1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再施彩绘,并以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本书简要介绍了兵马俑的历史,并重点阐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建立、景观等,还简要介绍了后期的汉唐兵马俑。
美丽的花朵,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宝贵的馈赠,也渐渐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花相关的点点滴滴早已渗透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之中,彤成了源远流长的花文化。 《花文化》(作者黄偲奇)分为“中国文化与花”“日常生活中的花文化”“花卉的文化印记”“花神、花仙与花妖”四个部分,不仅对中华花文化进行了整体的梳理,还精选了牡丹、梅花、兰花等十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花卉进行展开介绍;不仅集合了众多以花卉为题材的浪漫诗篇,还容纳了许多跟花卉相关的动人故事。《花文化》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是每一个爱花之人的读物。
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弄出许多花 与人的趣闻轶事来,老百姓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 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造就出十二个月不同风 姿神韵的花神来,正所谓“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 ”了。花神各有千秋,故事曲折离奇,具有代表性和 说服力,结合了花的动人芳姿,花神的形象与花合二 为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构筑了一 个关于花神的梦幻天地。
1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宫殿、礼制坛庙、园林、陵墓、宗教建筑等,民居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受不同的地理、气候、文化、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例如,福建的土楼、内蒙古的蒙古包、北京的四合院等等。 本书从地域和民族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样式的民居进行赏析。通过具体的民居范例,对民居的结构、特点、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解读,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庐山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在中外名山中不算高,但文化圣山却名甲天下。庐山的文化史,从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算起,已超过两千年。历代文人墨客对庐山诗颂之、文记之、书写之、图绘之不可胜数,经久不绝。一九九六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享誉中外的【人文圣山】。庐山的诗歌、书法(含石刻艺术)、绘画,当属人文圣山中*美学价值、*历史丰碑意义的文化瑰宝。 庐山诗文,整理出版为数不少。但庐山书法与绘画系统整理出版的,仅二〇一〇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庐山历代石刻》(陶勇清主编)、《历代庐山书画赏析》(陈传席、陶勇清主编)。应读者求精求简的需求,江西美术出版社以《庐山历代石刻》、《历代庐山书画赏析》为蓝本精选
1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建筑装饰则是伴随着建筑的出现产生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文化性而受到关注。本书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结构部分出发 屋顶、屋身、墙面、地面、室内与室外等方面,结合木雕、石雕、砖雕、彩画等的建筑装饰的手法。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装饰的样式、特点、作用、寓意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魅力,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