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本书是介绍故宫中的建筑、服饰、瓷器等艺术品上的经典纹样及其配色的科普图鉴。全书按不同题材分别介绍了几何美、自然观、草虫鸣、花鸟语、瑞兽谱、万物生等六类经典纹样。本书不但介绍了不同纹样的发展演变、应用、结构特点,配有配色色标以供参考,还有清晰的纹样图以供欣赏。本书是的设计行业参考图鉴,适合视觉传达、服装设计、珠宝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中国传统色彩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花费6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四季流转的岁月里,将这种虔诚和敬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庆祝节日、祈求丰收、祈福祭祀,他们都以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对自然与神明的尊重和敬仰,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平淡乏味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情感。本书深入挖掘中国皮影的神仙形象。这些想象出来的神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丰厚土壤,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西游记》《封神榜》跌宕起伏的传说,凝聚着历代文人的创作与灵感;庄严神圣的瑞兽、飘逸神秘的仙人,奇幻多彩的配色与图案等,无不展现出古人的瑰丽想象;掌管家宅平安的土地公,预示五谷丰登的灶王爷,暗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天地化三清”,代表着古人对天人合一思想、万物运行洞察的哲学理解……本书以十
数千年来,弓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北京聚元号弓箭铺曾是皇家御用兵工厂。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聚元号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
北京门头沟琉璃渠村琉璃窑是按清工部规制烧制皇家建筑琉璃构件,一直被视为传统建筑琉璃之正宗,形成了中国标准的官式琉璃烧制技艺。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翔实流畅的行文把中国琉璃的历史、传说及北京琉璃烧制制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以及成品的优雅、精妙和其深刻的寓意尽情讲述,同时也表现了北京琉璃渠人那种对中国琉璃的情感和传承精神。
中国的纹饰神秘威严、源远流长。本书包含原始时代的彩陶纹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纹饰,以及从商周时期渐进发展的瓷器纹饰。300余件珍贵文物,1300余幅纹饰复原线稿,包含鱼纹、蛙纹、饕餮纹、夔纹、缠枝纹、人物纹等典型纹样,生动还原器物最初的面貌,解说纹饰历史与器物的故事。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史纹饰脉络,探寻华夏文明的图案魅力。
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职业,俗称 三百六十行 ,其中有些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行业延续至今。本书从中选取360个行业,分门别类,编为农林牧渔行业、饮食糖果行业、纺织服饰行业、手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卫生行业、文化教育行业、休闲娱乐行业、工艺美术行业、其他社会行业等十个部分,既反映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又记录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同时,在旧版的基础上,新一版在文字、配图、装帧等软硬件方面进行了修订、升级,使得这部经典民俗读本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由《生活月刊》杂志原创作团队探访中国各地、各民族手工艺并经采编而成。全书共分五卷,引领读者一同探寻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以及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领悟手艺的情感与灵性,并走访那些为民艺带来新火的人们,通篇描绘出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和一部中国民艺人物传奇史。这是一场寻访中国现存三十五种珍贵传统技艺的中国民艺之旅。旅程中书写下的,是中华文化的美与深邃,还有手艺匠人的大爱与坚持。
《趣玩 I: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益智游戏,古已有之。对九连环、七巧板、鲁班锁等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的系统整理和探索,本书开了先河。书中九章,按照游戏种类做专题叙述,既有文物考述,也有关于游戏起源、解法和旧时影像的珍贵资料。收藏传统益智游戏是一个漫长曲折的旅程,书中穿插的故事讲述了收藏家的苦涩和欢欣,还有更令人着迷的,在这些游戏珍藏上闪耀着的中国士人和工匠的艺术天赋、非凡智慧。
中国的纹饰神秘威严、源远流长。本书包含原始时代的彩陶纹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纹饰,以及从商周时期渐进发展的瓷器纹饰。300余件珍贵文物,1300余幅纹饰复原线稿,包含鱼纹、蛙纹、饕餮纹、夔纹、缠枝纹、人物纹等典型纹样,生动还原器物最初的面貌,解说纹饰历史与器物的故事。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史纹饰脉络,探寻华夏文明的图案魅力。
本书在参考诸多古籍文献及文博同仁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基础上,以上海博物馆工艺类收藏为主,兼顾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衢州博物馆等所藏珍品,精选江南主要雕刻门类的三十件代表性文物,如良渚文化玉琮王、明代 子刚 款玉尊、明代王叔远制核雕小舟、清代桐荫仁女图玉山子、明代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南宋戗金柳塘图朱漆斑纹黑漆盒等,依年代顺序分节介绍,偏重明清时期。具体文字力求深入浅出,也尝试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希望通过具象的江南器物,再现江南过往,呈现江南精神。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中国传统工艺在世界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美名,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含着许多人工造物与生活的智慧。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工艺历史和发展,其中有纵向的沿革,也有横向的分类;有严谨的工艺介绍,也有生动的工匠故事;讲具体的工艺现象,也讲现象背后蕴涵的思想和文化,是一本人文气息浓厚的专业普及读物。 The heaven has time, the earth has vitality, material has beauty, work has ingenuity.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enjoy a unique repu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药香制作技艺”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从药香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讲起,内容包括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药香制作的各个环节、药香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以及药香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不乏药香的制香秘诀。此外,还记录了药香的家族传承和制香故事,以及本项目的传承人对药香在当今社会意义的思考。
《中国肖像画史》是著名美术史论家王树村先生的未刊手稿,系统论述了中国肖像画的历史。肖像画是传统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并没有“肖像画”的称谓,类似的作品常被称为“传神”、“写真”、“写照”、“写貌”等。早期的肖像画,其功用与巫术及礼仪密切相关,并逐渐成为辅助政治教化的手段,即所谓“成教化、助人伦”。元、明、清时代,在山水画、花鸟画大兴,而人物画开始衰落的背景下,肖像画的内容、形式、技法等诸多方面均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我国传统手工艺可谓种类繁多,广植民间。文化娱乐类工艺,大江南北无处不有;笔墨纸砚,绘画书法案头;吹奏弹拉类乐器,为节日增加欢乐气氛。 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我们感叹这些手工艺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感谢那些制作出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师傅们,只有大家都树立起尊敬保护手工艺人的意识和行动,中华的传统手工艺才会香火益盛,千年流传。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嚼雪庐自玩竹刻(外三种)》共收录民国时期有关竹刻的图像文献四种,分别为《嚼雪庐自玩竹刻》《张志鱼刻竹制印》《刻竹治印无师自通》以及《可读庐刻竹拓本》。此次出版,各本均据民国期间所刊本予以影印。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出版过程中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未作处理,望读者稍加留意。
本书对中国折扇及其书面创作艺术的发展沿革作梳理后,以我国古字画装裱修复的非遗技艺为立足点,对传统折扇扇面创作的各种形制展开了详尽的介绍以及制作工艺的全面拆解。可以说,是行业内首本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与传统折扇艺术创作系统结合的专著,更提出了以不同字画形制为载体延续折扇艺术生命的重要课题。此外,本书也会对广东的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特点作相关介绍。
本书采用四色彩印,立足文化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以新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文化视角,对新疆历史与在民间搜集的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图案在针法、纹样、色彩上的共通符码意义进行重点解读,结合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在题材反映方面的特点,从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之美、自然风物之美与民俗文化思想、生产生活方式之美三个角度创新对新疆非遗刺绣如何进行产业开发的意义理解,结合笔者所负责的2016—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各民族刺绣项目中大量鲜活且富有传播力的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设计稿、产品概念宣传稿以及布展实践宣传照,总结新疆非遗刺绣创新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经验,以期对“疆绣”的产业开发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讲好“富民兴疆”“乡村文化振兴”故事有所帮助。
技术革新逐渐冲垮传统手工业,万国博览会展现的工业文明成果更令手工业者雪上加霜,而在此时,终于意识到了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日本开始制定了手工业复苏计划,本已走向灭亡的手工业逐渐复苏,保持传统的同时,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作者走访日本的手艺之乡,遍寻日本传统手工艺品,探索从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工匠变迁。本书以1950年代现状,1970年代现状,以及历史源流三个部分,通过对于工匠的采访与实地考察,介绍日本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与转变。从陶瓷、漆器、竹编物这种生活物品,到特需的佛像、鲤鱼旗、鬼瓦等,再到已经升格为艺术的莳绘、象嵌、蓝染工艺。本书详细记录了二十多种日本传统手工业,通过匠人之口讲述最真实的工匠故事,还原工匠之国背后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