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丛书是面向当代的,更是面向未来的。全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图文并茂的表现,并且具备鲜活、哲理和深邃的思考,用民俗文化与传统美德,既照亮着今天,又昭示着后来。
我们刚刚迈进的这个世纪,是人们开始反思天人关系的一百年,东方神秘的文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学习。顺应着这股潜动的大潮,我们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衷者积极地开展了它的普及工作。于是,有了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的出版。 全书共十四章,其标题依次是天文、历法……,也就是十四个主题。这些主题,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可分为四个单元。 单元:天文、历法、乐律。这是全书的头三章,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中偏于“天学”一系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天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它不像西方天文学那样以探索自然为己任,而是一门高度致用的学问。“在政治上的作用极其巨大”,“大到成为上古帝王之头等大事,甚至是惟一要事的地步”(江晓原,《天学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而且,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
“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刘正平、黄茜娅著的《老祖宗说礼仪》结合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读者在知礼、学礼的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在轻松愉悦中畅享一场美妙的华夏文明之旅吧!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不知礼,无以立。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人之所异于禽兽者,以礼故也。礼以减敬为体,以威仪为用,以中正为则,以谦让为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守程四箴也。 人能以礼制心,则奸盗诈伪之端必不作。人能以礼制事,则犯上作乱之事必不为。故礼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亦即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也。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君子以义为上。 孔子日:“君子喻于义。”“见义不为,无勇也。”“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国民俗文化系列,搜寻古籍方志野史,汇集各族民俗材料,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揭示中华大地上“活化石”和“活古代”的诸文化相,向我们展示传统习俗的方方面面:五彩纷呈的婚姻习俗,颇有考究的姓名习俗,情趣盎然的交际礼仪,源远流长的家族习俗,光怪陆离的官场习俗,耸人听闻的黑社会习俗,深入人心的习惯法则,五花八门的商贸习俗,古趣横生的交通习俗,花样百出的游艺民俗……洋洋大观,实灰广大读者索取民俗知识的宝库。
教育在中国历来被称作百年大计、立国之本。教育从哪里抓起?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本书紧扣师德师范师道三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深入总结经验,探讨了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问题,既有深入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南。 本书认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离开教师谈教育,很难获得根本突破。而好老师的根本在哪里?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一个老师能否成为教师的大前提。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那么,如何树立真正的师德?根源在师道。这个道在哪里?在中国的经典中。经典首先并不是给学生学,而是先给老师学,给家长学。每个老师都要先讲好自己这堂人生课,然后才能正确地传道、授业、解惑,完成为人师者的本位责任,让学生踏对人生的脚步。
本书以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加之生动的图解,帮助读者对国学基本常识进行深刻了解。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名胜古迹、文化、诗词,艺术,等等。只要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任何人都能通过本书对国学基本常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充分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和文化魅力。
通过解读三国时期徐整创作《盘古开天地》的独特过程,及其象征的创作方法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祭祀等有关文化的源流,阐明中华古人对宇宙的起源、万物的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猜想,揭示了《盘古开天地》人文精神的思想基础、理论渊源及其所蕴涵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讴歌了哺育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精神。
《古人的文化》为沈从文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随笔集,以“古代文化”为主题,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