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册简介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本身具有良好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处于生活习惯、价值观养成阶段,其道德素质、礼仪修养如何,对将来社会风气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强其礼仪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本教材分容礼、伦常、社交、燕饮、经礼五册,由个人而人际,由家族而社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同时,教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因应时代发展而变革损益,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非常符合当前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册 主要学习容礼,此部分从传世经史文献钩稽相关材料,取其适合相待生活的部分,予以介绍。容礼极具操作性,可以将道德教育落于实处。
宾主主要是处理与陌生人之间关系的礼仪模式,换言之,宾主是社交活动的基本模式。本书旨在讲明宾主之礼,全书分为宾主名义、宾主交接之道(基本原则)以及宾主交接之礼三大版块。 宾主名义主要包括宾主概说、宾主与五伦等内容,详细剖析宾主的基本意涵,以及宾主与五伦之间的差异。 宾主交接之道主要阐明宾主交接时,所应遵循的对等、自卑尊人、差等、洁净、仁义相接、不参、往来等基本原则。 宾主交接之礼,则包括介绍、名刺、相见、庆贺、吊慰等内容。因为公德背后的精神多与宾主之道相通,所以也附属于这一部分。
《诗品》是我国一部诗歌评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全书共品评了汉代至梁代的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 《二十四诗品》是晚唐诗人司空图关于诗歌美学风格的著作,全书将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等二十四品,用生动的具象来展示各种风格之美。
通过解读三国时期徐整创作《盘古开天地》的独特过程,及其象征的创作方法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占卜和祭祀等有关文化的源流,阐明中华古人对宇宙的起源、万物的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猜想,揭示了《盘古开天地》人文精神的思想基础、理论渊源及其所蕴涵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讴歌了哺育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精神。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礼仪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千百年来对于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彭林编著的《中国礼仪要义/中国礼仪传承丛书》简要叙述中国古代礼仪的主要仪节、所蕴礼义及在历代的流传变迁,进而抉发其现代的价值与意义,以充分发挥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极作用。
《画说中国传统美德》是通俗的、普及的,是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朋友们奉献的,也是为“农家书屋”所编撰的。中国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我们祖国的重要基石。 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争鸣,对传统道德都有过一些阐述,但以儒家学说影响*。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儒家道德的基本准则。“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其实质就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个社会准则,是构成传统道德的基石。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系西汉戴圣编纂,共四十九片,多位孔门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加以陈戍国教授的精当注释,方便读者理解。
本丛书是一套精心雕琢的名家小书,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文化简史。以“雅风美俗”为血脉,以历代民俗、文风、典制、艺文和经子等为筋骨,形塑了一幕幕精神高华、感性绚烂的人生样态和艺术世界。从秦汉的青铜车马、弦歌斧钺,到魏晋的羁旅宴游、清谈品茗,无不气韵深长,情思丰茂。从唐宋的诗文唱酬、山水风物,到明清的残阳晚景、伏流奔莽,无不生气盎然,历历如绘。五千年的文化旅程渗透出的雅风美俗,拥之人怀,化之于心,俯仰之间,风华尽览。
本书记载孔子的出生、讲学、周游,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德政、仁政的故事。作品语言通俗、史料翔实,是一本记录孔子人生轨迹的的人物传记。
不知礼,无以立。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人之所异于禽兽者,以礼故也。礼以减敬为体,以威仪为用,以中正为则,以谦让为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守程四箴也。 人能以礼制心,则奸盗诈伪之端必不作。人能以礼制事,则犯上作乱之事必不为。故礼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亦即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也。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君子以义为上。 孔子日:“君子喻于义。”“见义不为,无勇也。”“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也以谦逊友善、彬彬有记的风貌著称于世。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原是祭神时的一种习俗。周代形成比较完备的礼制并成为此后历代礼制的基础……
目 录 篇天文 第二篇历法 第三篇地理 第四篇国家形制 第五篇建筑 第六篇饮食 第七篇服饰 第八篇交通 第九篇礼仪 第十篇姓名 第十一篇学制 第十二篇人才选拔 第十三篇官制 第十四篇思想文化 第十五篇文学 第十六篇音乐 第十七篇书法 第十八篇绘画 第十九篇戏曲 第二十篇体育
《汉代婚丧礼俗考》是杨树达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大量汉代婚丧材料,编成此书。可谓集汉代婚丧习俗材料之大成,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汉代的婚丧史,书中事例多,史料丰富,论述详尽。《汉代婚丧礼俗考》作为二十世纪学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被秦汉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视为书,其学术视角与研究方法,对于所有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也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中国礼仪传承丛书:中国的射礼》是“中国礼仪传承丛书”系列之一,全书分为“射以观德”二千年;射法研求面面观;乡射礼的基本要素;三番射的礼仪与蕴意;番射;射礼蕴意六纲;射礼的流传与复兴等数章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介绍,除绪论和结语外,共13章。前四章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和伦理道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介绍,既包含了历史纵向发展的介绍说明,也包含了横向价值体系的说明,具有总纲性质。随后的第5章到第11章,分别从教育、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化七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和特色,图文并茂,内容生动。这些不同视角的展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面貌呈现出来。*后两章,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关注服饰、饮食、节庆、婚俗等民俗领域,并简要介绍了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几种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本书内容丰富,思想积极向上,观点正确,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