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茶道为切入点,细致入微地梳理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脉络,鲜活呈现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茶道代表人物的故事。同时,作者以京都这座文化古都为讲台,在名刹古寺的踏访中,讲述茶与禅的融合流变,探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窥探表象之下的日本文化根源。 在这个被算法切割注意力、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茶道的 一期一会 ,是化解现代人存在焦虑、专注当下生活的良方。而茶道与禅宗为线索,也是体悟京都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路径。 无论是日本文化爱好者、茶道研究者、禅宗修习者,还是渴望深入了解京都的旅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收获感悟,开启一场惬意的文化探索之旅。
本书以作者在日本各地的考察游历为线索,整理了日本古代有代表性的园林,寺庙,民居,聚落等,以作者自绘的大比例总平面、剖面等图纸为特色之一,辅以现场摄影、随笔札记、旅行小贴士等丰富内容,全方位展现了日本传统古建筑与日本寺院园林文化的林林总总,以及与其相关的艺术思想。对于读者而言,既可作为旅行导览手册,也会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建筑与园林设计思想。这是一本普适于建筑专业人士、旅游爱好人士、中日文化研究人士的专业导览书。对于读者而言,既可作为旅行导览手册,也会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建筑与园林设计思想。这是一本普适于建筑专业人士、旅游爱好人士、中日文化研究人士的专业导览书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向周边扩散的自然态势。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日本,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日本就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改造,只是这样的改造并不是中国强加给日本的,而是日本人主动引进,用中国文化来改造他们的社会的。遣隋使、遣唐使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日本不仅引进了中国的国家制度、统治思想,还引进了中国的世俗伦理和世界观。 本书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谈起,讲述了这些来源于中国的日本国宝的传承历史,并着重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审美、文化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和日本之间长期繁荣的文化关系的见证,更是日本的审美、工艺、艺术形式的直接来源。
该书以日本江户时代为背景,介绍了日本古代人的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娱乐方式等。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春季的三个月,内容包括日本古人过年的仪式和习俗、日本古人对时令海产和农产品的喜爱等;第二章来到盛夏的三个月,介绍了日本古人的夏季生活,如何进行衣物换季、男孩节升鲤鱼旗的习俗渊源、江户城内盛大的山王祭等;第三章为秋季,介绍了日本人祭祖的节日盂兰盆节、神田祭的花车游行等;第四章则介绍了日本江户时代人冬季的生活,古时日本的酿酒业分布、迎接新年的准备等。第五章通过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来展现江户文化,分别为日本传统戏曲、江户人的旅行、兴趣爱好、公共设施、娱乐方式。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 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 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的强制力,以及 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 ,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 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 终在 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 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韩国人在想什么(套装共四册)》选自《李圭泰专栏》,以随笔形式锐利地剖析了韩国人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韩国人在想什么(套装共四册)》自83年首次出版以来,迄今为止已经重印几十次,是韩国出版史上有名的畅销书。 作者认识到: 韩国人不管到哪里都是韩国人,成不了美国人、法国人,抑或日本人、西洋人。不仅外貌上成不了,语言、文化、生活、思维方式、情感等各个方面都与之有根本性的不同,就算穿的是西装,喝的是咖啡,说的是外语,韩国人也终究只能是韩国人。 于是他发问: 让我们成为韩国人的这一超强的同一性到底是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作者得出结论: 这种同一性是一种存在价值,让韩国人之所以为韩国人;是一种思维方式,支配以及左右着韩国人的所有行为特征,让韩国人区别于外国人。 作者比
1.近代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的学术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辛亥革命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回国和中外学术交往的深入,在北京出现了多种英文学术刊物。本书在全面梳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四份刊物:(1)中国社会及政治学会主办的《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16 1941)、(2)辅仁大学主办的《辅仁英文学志》(Bulletin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1926 1934) 、(3)北京图书馆主办的《图书季刊》(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1934 1948)、(4)燕京大学主办的《燕京社会学界》(The Yenching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1938 1950)。 2.这些刊物不仅在中国学界享有盛誉,在国际学界也有广泛影响。本书对这些英文学术刊物做全面深入的研究。此前国内外学界对这批英文学术刊物均未有系统研究,甚至连全面的介绍都付诸阙如
本书稿由“导论:古代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与灾害”、“第一章 古代日本正史中的自然灾害记录”、“第二章古代日本都市的灾害诸相”、“第三章 日本古代国家的应灾机制与应灾措施”、“第四章 灾害与古代日本社会、对外关系的脆弱性”、“第五章 古代日本灾害观中的天皇——以诏令为中心”、“第六章 古代日本人的神祇信仰中的灾害观”、“第七章古代日本的佛教信仰与灾害观”、“结语:古代日本的灾害文化”组成,从王权与灾害的视角,探究古代日本国家的应灾体制、应灾措施、灾害认识以及灾害对政治、社会及外交的影响。
? 何为“侘寂”?? 日本人身材矮小是因为吃肉太少?? 咖喱饭发源自日本海军军队?? 日本年轻人如何约会?? 日本人离婚有没有“冷静期”?·日本老年人为何能享有优选很长人均寿命?本书详解日本社会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东京等主要城市的特色,日本传统文化与艺术中独特的能剧、侘寂、禅宗、俳句、金缮术到蛰居族、森林浴等当下日本社会中流行的生活理念与趋势。每个主题配以作者在日本专程拍摄的精美照片150幅,既是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及其国民生活方式的入门读本,也可作为旅行读物,从中获得丰富内心的出行体验。
本书用图说话,以4000多幅手绘图和简洁的说明文字,展现了日本自古坟时代至昭和三十年与生活文化相关的事物,涵括武具、衣装、酒食、工商、游技等9大类250多个专题。本书堪称日本版的《天工开物》,以万物图鉴的形式,带领读者认识日本的传统器物、风俗文化,领略日本美学的神髓。
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对日本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踏实的研究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