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神话》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论集,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即人生存在的荒谬感。加缪在书中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对于西西弗来说,地狱死神都算不了什么,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类的激情和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到几千年前的奥林匹斯山巅,你会见到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儿,不知忧烦,不问明天。因此,加缪曾在获奖演说中说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个圣徒就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
从古希腊到今天,人类史上的喜乐悲伤几乎都囊括在我们的教课书里了。然而不得不说明的是,这些留存在教课本里的史实,都无不因其冷漠、庄严和宏大的叙述给每一个阅读者带来枯燥的折磨,以致人们渴望阅读的心情远不如渴望遗忘来得坚定。就像布罗代尔所说的一样,它们构成了我们对于遥远往事追溯中一道最为失败的景色。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那些坐在故纸堆中编撰教课书的衮衮诸公,还有一些亲历者、目标者和热爱历史的后来者——他们中有学者、作者、平民;有记者、将军与士兵。
身处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人很少思考外面的世界,他们总是试图按自己的意志控制世界的格局。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的主层智囊与知识精英们开始反思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人马克·赫兹加德便是其中一位。他游历了世界,收集了来自15个国家的人们对美国的看法,这些人无不表达了对美国的复杂感情——既让人着迷,又令人痛恨。 美国是开放的国家,喜欢向人推崇自己的自由理念。但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它的流行文化全球,但它的专横与武断却让人憎恨。马克揭露了大量既令人振奋又让人震惊的美国高层内幕,它让美国人与外国人以同样的“全球”眼光来审视美国。
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布鲁内莱斯基完成圣·玛利亚百花大教堂圆顶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十五世纪的世界中最文明的城市,如何进行着最艰难的建筑活动。其社会的背景,人事的纠葛,工程管理的制度都刻画历历,就像回到了建筑师这一行业萌芽的那个时代,尤其重要的是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个性坚定的旷世奇才的一生。
江滨、武力、李小红主编的《西方文化掠影(修订版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拓展教材)》对以欧洲文化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进行导论性的介绍,以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为主线,介绍西方文化的起源、西方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西方的人文思想,每个核心主题所涉及内容的选取侧重于文化继承和影响。西方文化群星灿烂,包罗万象,孕育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爱因斯坦众多知识精英。本书共八个章节。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 在不同历史时期各个领域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