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组成,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分析了美国人富于激情、独立、实际、进取、乐观、敢于冒险、渴望成功、爱慕虚荣和贪婪冒进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美国从蛮荒之地、欧洲的弃儿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突出作用,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我国和平崛起及东方文明的重建的思考,非常值得阅读。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论集,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即人生存在的荒谬感。加缪在书中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对于西西弗来说,地狱死神都算不了什么,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类的激情和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到几千年前的奥林匹斯山巅,你会见到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儿,不知忧烦,不问明天。因此,加缪曾在获奖演说中说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个圣徒就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美国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国度,不仅是世界上的强国,也常常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潮流。走进美国、了解美国,可以开阔视野和提高个人的认知,可以让每一位读者在短时间内认识美国。 《不可不知的美国常识》从签证移民、教育、留学、旅游、历史、文化等十一个方面,系统地介绍美国。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广泛收集美国的相关知识,然后精心遴选,书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均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读《不可不知的美国常识》这本书,帮助读者对美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大洋彼岸的国度不再神秘,为那些还未做好前往美国的人们提供及早认识美国的契机,同时为即将前往美国的人们提供更可靠的行动指南。
“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观是一个带有警告性质的预言,预告出了一种丧失了人文意味的历史正在向人类一步步地走来,预告出了唯物不唯人的历史观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历史图景。” “人说二战时期的巴顿将军乃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人物,按此说来,希特勒究竟来自什么年代呢?或者说,他的这种行为艺术方式在其文化气脉上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追溯呢?这个问将比他的行为艺术更为有趣”。 “在马克思批判理笥终结的地方,奥维尔开始了理性批判,而在奥维尔理性批判止步之外,出现了格瓦拉的革命方式。格瓦拉革命的唐·吉诃德精神不是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扬弃,正好是马克思早年的唐·吉诃德灵魂的回归。”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两年评论美国的思想文化随笔,围绕大选、教育、女性、移民等当下发生的热点新闻,敏锐捕捉美国新近的发展动态,并紧扣特朗普政治生态所连带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变化,钩沉探索背后的文化机制和中西差别,兼用个人化的故事来呈现华裔中产的视角。与林达和刘瑜的文章风靡中国的时期相比,美国的社会生态以及中国与美国的相对位置都已沧海桑田,国人对美国的认知需求因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期待,本书会以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清晰的理性认知,更新升级中国人的美国认知。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挚诚情缘:千古遗恨长生殿》尤揭示出此种“宿命”,尽管主角拥有皇家帝室的特殊尊贵身份,仍显隐不等地主导或参与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捩中来。它紧紧把握住历史的主脉,再去全面梳理、分析这段史上受关注、为著名的情变故事,其超迈许多政治与爱情背叛的泥沼所建立起的挚诚恋情,却终至毁灭的曲折历程,那因多种可能选择组成的扑朔迷离的结局,以及“男女知音互赏”、“爱情背叛者悔恨痛苦”、“仙界团圆浪漫神秘”的新表现模式,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流传久远、已经佳作迭现的“李杨爱情”题材的最后巨制。
《给山姆的信:如何探索世界谜题》是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的一部力作,作者通过分析孟德斯鸠、亚当?斯密、托克维尔和厄内斯特?盖尔纳的理论,深入探讨了现代世界在创建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摆脱专制、贫穷、不平等的农业文明,进入自由、富裕、平等的新世界。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性的起源和本质,可以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
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千多年来,两国人民相互交往,彼此学习,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处在新旧世纪的交替之际,亚洲各国的经济近年来正在迅速增长。由于经济与文化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增长,必然有文化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亚洲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和泱泱大国势必在其中将充当重要角色,成为推动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发展趋势,正越来越成为更多世人的共识。在这种形势下,中印两国为了更好地建设各自的国家,相互学习、彼此交往,就显得更为重要。
罗马大角斗场又称罗马斗兽场。我们之所以称呼前者是因为它本来并不是仅仅用来斗兽的,还有人的厮杀。 我们现在看到的罗马大角斗场已经和它在公元80年刚建成时相去甚远了。过去的大角斗场有猎兽及角斗士的厮杀、元老院集会等多种功能。其中角斗士的表演*有代表性。古罗马人喜欢角斗士,因为角斗士威武、英勇和雄健;古罗马人看不起角斗士,因为角斗士出身低微。这种自相矛盾的社会心理状态也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特征。面对大角斗场这一古罗马的文化符号,尤其在月光下,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角斗士们杀戮时的快感、胜利后的心情,以及人们对屠杀的看法和恐怖。这本书帮助人们做出这样的想象,同时帮助人们更客观和系统地了解古罗马文明。
本书探究西方近现代一些知名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的独身现象,包括尼采、叔本华、萨特、卡夫卡、金斯伯格、凡高、安徒生、乔治·艾略特、简·奥斯丁、波伏瓦、梭罗、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他们因着孤高的精神向度,特立独行的生命选择,对存在的根本性的探求,终选择了独身,这种生存方式的选择,诠释着他们毕生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该书即从他们的独身问题出发,探究这些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秘密。
《巴西——未来之国》由斯蒂芬·茨威格著,完美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巴西——未来之国》由巴西葡语版译出,再由德文校对,以求准确清晰地介绍巴西,并*限度地再现原著风采。
本书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法汉对照和注释书系·工具类”读物一。内容大致为:如果您到法国去生活,会说法语还不够。身处陌生的国度,与那些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时,就不得不重视他们的态度、动作、礼节表示等多方面,学会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下该“怎么做”,“怎么说”,以免使自己陷于误会和尴尬的境地。更何况,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会存在不少差异,适当了解法国人的习俗显得很有必要。本书是从法国HACHETTE LIVRE出版社引进的读物,目的在于帮助那些希望更好地理解法国人的生活方式以便在社交中正确行事的人们,使他们尊重文化差异,与法国人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我们选定这本书并将它以法汉对照读物的形式出版,也是充分考虑到这类中国读者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他们既想进一步提高法语的阅读水平,也想了解法国的文化及习俗,本书可谓一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