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太实在,就读《江湖丛谈》! 曲艺大师马连登曾因义子李金斗 做人太实在 而赠他此书。 此书曾一度被北京gong安用作侦破各类偷盗和诈骗案件的宝典。 这是一本醒世奇书,堪称反诈app的 祖师爷 。它向我们揭晓了一个真实的江湖世界,揭秘了江湖中种种套路和骗术,其中有的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我们闻所未闻;有的骗人钱财;有的凶险万分 使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同时又脊背发凉。江湖已改,套路未改;世道已变,人心不变。如今社会上的许多骗术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我们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原型。此外,书中还揭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行当内幕,以及奥妙无穷的人情世故,使人读来增长人生经验,避免吃亏上当!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 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 天下国家 体制,从 全球化 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人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 全球化 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 以人为本 的思想、 世界大同 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这是一本只聚焦于佛陀的头部,看佛陀的 脸 书。细数佛陀造像如何多头并进,辗转向东,又因族群的迁徙、历史的际遇、环境的差异、观念的嬗替,而持续演进,臻于完美。 作者身为雕塑艺术界的专家,却脱掉了专业学术的艰深外衣,以生动的文字和图像注解佛像容颜的演变,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记忆并掌握方法的 入对门 的专业普及读物。其中不仅有大量*手的视觉资料,还有源于作者教学与学术的独到见解。
这是一部 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 的力作。本书写作于抗战时期,是钱穆先生在完成《国史大纲》后,系统深入讨论中国文化史的经典之作。 钱穆先生从地理背景、国家观念、治理手段、经济政策、民族意识、生活形态、宗教思想、文艺学术等方面对中华文化进行评介,兼及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提出中国文化是 举世农耕和平文化秀之代表 。本书有指陈,有回顾,也有展望和预测,集中反映了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的钱穆经典著述简体横排版之一种。
本书是一部关于身体的中世纪文化史,从身体的角度逐一审视了中世纪人们对身体的认知,依次从头部、五感、皮肤、骨头、心脏、血液、手、腹部、生殖器、脚各主要部位,展现了中世纪人的生死观念和日常图景,解读了其感受和思考身体性自我的方式,并由此反映出中世纪的社会观念和历史文化。 在中世纪生活的各方各面,身体都是重要议题。一方面,它被视为体内各元素相互平衡、与体外环境相互协调而运作的整体,也是实践医学观念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具有复杂而奇妙的象征含义,人们既有可能凭借身体获得某种共通的内在体验和身份认同,也有可能因其差异而产生恐惧进而相互仇恨。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人们如何探索、理解、幻想科学主义盛行前的世界。
《色彩列传:白色》为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 帕斯图罗的色彩系列作品第六部,也是收尾的一部。该系列是帕斯图罗为色彩写作的文化史,以几个主要的颜色为线索考察色彩在历史中的意义和影响。这个系列丛书旨在从欧洲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建立起一门色彩历史学。本社已出版的该系列图书有:《色彩列传:蓝色》、《色彩列传:黑色》《色彩列传:绿色》和《色彩列传:红色》。 在人文科学的视角下,白色与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一样,都是色彩世界的一员。在17世纪末之前,它作为色彩之一的地位从未受到质疑。从远古直到中世纪中期,白色与红色和黑色共同构建了一个三色体系,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符号象征领域,它们都是色彩之中的第一梯队。同样,在数千年里,无论是哪一种语言, 白色 与 无色 都不是近义词。恰恰相反,在欧洲语言里存在大量
本书属刘东先生主编 台湾国学丛书 之一种。《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成书于一九五一年,在作者唐君毅去世前曾再版十次。全书本哲学观点以论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以通论为主,几乎涉及中华文化的所有方面和所有要素的品质特征及其发展,全面论证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同时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本书是唐君毅先生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承上启下的核心著作。
为什么我们会获得某些事物?在这个看似天真的问题背后有不少答案,有些直截了当,有些则更有趣。养活自己可能是我们首先想到的答案,因为我们很容易看到,人类在寻找食物时消耗了很多能量。衣服和住所似乎也构成了我们的基本需求。然而,即使在伊甸园里,人们想要的也比他们需要的要多。这种简单的冲动创造了不断增加的富足(我们称之为 进步 ),但也带来了我们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的麻烦。本书是对拉丁美洲物质文化和消费历史的综合探索,特别关注食品、服装、住所等基本生存需求的变化,以及物质对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安排的影响。其中,四个相互交织的主题贯穿了过去五个世纪拉丁美洲物质文化和消费的发展:供应和需求;消费与身份的关系;仪式对于消费的重要性;以及殖民与后殖民权力在消费中的关系。
本书以《scripta》9 号(2008 年 10 月)至 20 号(2011 年 7 月) 的连载为基础,加入新撰写的部分,于 2013 年 3 月由纪伊国屋书店出版。 1970年代吃的含义发生变化。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饮食从单纯地填饱肚子,演变成作为娱乐或者信息被消费。即 用脑袋吃东西的时代 。但全盛期已过。作者尖锐地指出,现在 日本人的饮食方式正两极分化 ,即分为对吃关心程度低的人和嘴刁的吃货群体。 食物 的流行靠的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任何人都是美食史上的贡献者。本书介绍自日本江户时代以来风靡全国的美食,以流行美食的发展史呈现出鲜活的日本文化风貌。本书丰富的资料也解答了诸多连日本人都不曾知晓的疑问:西洋料理的盛行、吃牛肉的民族、从米饭转变为面包的饮食习惯等。从一度被武士视为廉价快餐的寿司,到全民疯抢的提拉米苏,从只为果腹的平
1920年代,在 五四 这一特殊时刻的前后,中国的大地上曾兴起过一场 到民间去 的风潮。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通过走向民间,来唤醒普通民众的救国之情,将更广大的群体联结到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运动中。这场 到民间去 运动,不仅在学术层面催生出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也影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并在更长的历史纵深中不断地回响。 本书从整个1920年代文化运动的演化进程出发,对 到民间去 运动所激活的 民间 概念进行研究,通过李大钊、周作人、顾颉刚、杨成志、《中国青年》、《歌谣周刊》等个案,考察 到民间去 这一口号如何介入社会思潮、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政党政治,由此揭示 到民间去 所包含的文化再造意义。 作者借 地泉 意象以为书名,籍此象征 到民间去 运动的开展,恰如泉水在地下的涓滴,既千脉万源,又水滴石
《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 明朝。前七章分别讨论明代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中的七个侧面,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 动 与 止 的观念,有关图像与知识的分类,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空间和时间、娱乐和武力的视觉表达 第八章则讨论了明代灭亡之后的 明代 ,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作者把全书比作一幅绘有八个段落的长卷,并非钜细靡遗,但具典型性。 书中的199幅插图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然而,作者无意写作一部把各种不同材质、形式、尺寸的艺术品串联在一起的 明代艺术全史 ,而是试图在明代各种艺术品、物品之间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更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一部英国 知识社会 进化小史,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 本书回顾了维多利时代的 知识生产 光景:构建专业化的知识学科、为国民大众出版知识与探寻知识生产的价值隐喻,详细探讨的历史个案 威廉 斯塔布斯与《英国宪政史》、约翰 默里与大众旅游指南书、钱伯斯兄弟与《钱伯斯百科全书》、 疯子 迈纳医生与《牛津英语词典》、 家庭天使 与女性阅读,反映了该时代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侧影,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印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及其文化对 知识 的重新塑造,映照出19世纪英国这一 知识社会 的理念光谱,并表现出英国 知识制造工业 现代化流变的不同样态。全书围绕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众阅读、书籍出版、学科建立、学派发展等重要事件而展开,梳理了大众、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展现了当时英国崇尚
翻开《厌女》的五个 段:1.好奇。 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认同。 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请翻到第2页)3.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 密关系。原来, 女人的厌女症从母 处学来 。(请翻到第124页)4.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 我不是 般女人嘛 也是 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5.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 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五、作者简介注意事项:300字以内(如附加译者介绍,则控制在500字以内),注意 行缩进2个字符,再次提醒所有涉及人名中的点,请用中文半角状态下的 上野千鹤子,出生于1948年,社会学家、日本有名
在当今的欧洲,黄色在日常生活环境里登场的机会并不多,在符号象征领域里的作用也不大。但在历史上并非一直如此。在古代各民族的眼中,黄色代表光明、热量和繁荣,它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神圣的色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上,黄色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则认为黄色代表黄金,拥有不朽不灭的特性。黄色地位的衰落始于中世纪,从那时起它具有了两面性:一方面象征谎言、吝啬、背叛,有时还与疾病和疯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能象征权力、欢乐和富裕。 从16世纪开始,黄色在世俗文化中的地位继续衰落。无论是新教改革派、天主教会还是晚些时候的 资本主义价值观 都对黄色评价很低。虽然在科学领域它位列三原色之一,但黄色的符号象征意义始终具有正反两面性。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偏绿的黄色在我们眼中总是显得很不舒服,甚
1973年,彼得 马西森和著名动物学家乔治 夏勒一道,深入喜马拉雅腹地探险。在神秘的夏尔巴人的帮助下,他们艰难跋涉两个月,徒步四百公里,前往人迹罕至的多尔帕高地,寻访神秘的水晶寺,调查喜马拉雅岩羊,还想一窥稀有而美丽的雪豹。在当年,这趟旅程可谓危险重重,对体力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马西森而言,这也是一场非凡的 心灵之旅 雪域高原的壮丽风物,接近神性的山民,禅修的启悟,也在慢慢抚平他内心的伤痛
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在每段关系中,我们希望得到什么? 是找到 另一半 的精神共振,是灵魂的提升,还是无条件的自我牺牲? 情感史学家芭芭拉 罗森宛恩揭示我们对爱最旷日持久的想象:奥德修斯与佩内洛普经受了重重考验,涉过婚姻之河的包法利夫人走向幻灭;少年维特痴情无果,最终殉情,而欲求不满的唐璜总是朝三暮四;断背山里的农夫与牛仔灵魂相契,那不勒斯贫民区的一对天才少女对彼此又爱又恨 爱的故事千变万化,也并非都通往幸福。从文学经典、私密书笺,到影视剧作、婚姻誓词,讲述古往今来的志同道合、痴迷狂热、无私奉献、欲求不满与始乱终弃 回看历史,原来我们并不孤单。 了解爱的剧本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的情感。
《茶叶里的全球贸易史》创作了一部优雅的商品史,本书将茶叶放置在更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用令人信服的分析描述了18世纪北美地区的茶叶消费,并描述随之产生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在书中,茶叶随着贸易公司的推动和市场潮流的发展成了一种典型的全球贸易商品。而英国与东印度公司利用自己的全球贸易能力,并且用巧妙的市场策略和加勒比地区充分的糖供应能力,将北美变成了茶叶的重要消费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渐渐习惯了这种饮料,也使茶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而这一必需品也成了影响北美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符号。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 伯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再次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首先讨论了雅各布 布克哈特和约翰 赫伊津哈文化史的 经典 阶段,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 安塔尔到爱德华 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介绍了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为 新文化史 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在此新版中,伯克还介绍了该领域的新发展,并思考文化史在21 世纪和未来
《色彩列传 绿色》英文版获得2014年《卫报》*书籍奖,2014年TheAustralian.com*图书奖,以及2014年《环球邮报》评选的75本*圣诞礼品书之一。 本书是米歇尔 帕斯图罗 色彩列传 系列的第三部。绿色似乎是一种复杂多面的色彩,其象征意义是模糊暧昧的:它一方面象征生命、活力、机遇和希望,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毒药、不幸、魔鬼以及一切彼岸生物。本书从社会、艺术与符号象征意义等方面,勾勒出绿色在欧洲社会中,从古希腊直至今日的历史。他重点指出,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绿色曾是一种难以制造,更加难以固化在织物上的色彩,它不仅象征植被,更是命运的象征。绿色颜料和绿色染料的化学成分都是不稳定的,因此绿色曾经与一切善变不稳定的事物相关联,它能象征的东西包括:童年、爱情、机遇、赌博、巧合、钱财。直到浪漫主义时期,绿色象征自然的意义才
人人都需要食物,大部分人都爱吃食物,可很少有谁敢保证自己了解食物。面对满盘珍馐,你看到的或许是卡路里,是营养配比,是价格,而有人却能看出文化标签和历史印记。知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有言: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会告诉你你是什么。 盘中之物承载了人类过去与现在的种种信息:我们的身份,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世界中的位置。 吃什么 和 怎么吃 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写照。 菲利普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他重点考察了与人类文明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八场饮食 革命 ,呈现了一部 吃出来的全球史 : 火的使用揭开了文明的序幕,人类独有的烹饪技能就此诞生。 吃 从一开始就承载了许多仪式性和超越性意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又令 吃 有了平民和高阶之分,这些饮食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