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湖南省商务厅组织编写的一本全面反映湖南老字号品牌历史发展情况的图书。《湖南老字号故事》对湖南100多个老字号的企业品牌起源故事、创始人故事、传承人故事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并配上精美的图片,以树立湖南老字号的整体形象,提升湖南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增进社会对湖南老字号企业的了解。
人们津津乐道的“京味文化”,不仅只是上千年文化历史的发展逐渐沉淀下来的生活片段,而是需要加以整理,才能系统化地再现和弘扬。历史不断前进,许多事都已成为过去,经历和了解过去的人们越来越少,不尽早地加以记录和整理,它就会永远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婚轿铺”、“井窝子”、“大鞍车”、“二荤铺”,现在听来都很陌生的词,在元、明、清、民国数百年间,却是与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头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只有父辈的父辈所经历的事,现如今听起来是那么的不着边际,但仍然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系统地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让人们有机会记住祖辈们的生活,就是这本《京城老行当》要做的事。本书是第二部《京城老行当》:自明、清至民国,重点描绘已经消失和即将要消失的各行业的生活状况。作品120余幅,内容更加丰富。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陈方案”是一份历史文件,今天,它存
北京的老天桥,名扬中外。天桥市场内,游艺、小吃、商业、医疗,五行八作,无所不包,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地,是广大平民活动和求生的场所,在北京民众生活中具有很大影响。 天桥还曾是北京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曲艺、杂技中有些曲种和节目,如相声、双簧、快板、车技等,就是在天桥发展起来的。天桥培育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著名的艺术家。 天桥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部,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现今天桥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处。 元朝时这一带是元大都的南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此地才成为外城内的中心。当时天坛、先农坛的北墙外,有东西走向的一条河,是皇帝从皇宫到两坛祭祀必经之地。明朝在此建起颇为壮观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挡
北京城自清末明初时期开始,逐渐成为戏曲、曲艺艺术的发祥鼎盛之地,涌现出一大批戏曲名家、名剧和名剧和名戏院,最有代表性的京剧形成为“国剧”,并出现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高峰。 本书所收入的京城各大戏园的一百三十余张精品老戏单,就忠实记录了这一戏曲鼎盛时期的盛况。它们不仅展示了例如陈德霖、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龚云甫、程继先、刘宝全、荣剑尘等众多京剧、曲艺前辈们演出的丰富剧目,更向我们展开了一幕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画卷。
《北京话旧(增订本)》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在2004年搜集翁偶虹先生关于昔日北京市井玩物、工艺、戏曲、曲艺、庙会以及岁时节令等内容编辑的杂文集,最后三分之一部分是旧京的市井货声。虽全书不过十余万字,但都是前辈亲历、亲闻,绝不同于耳食之言,读来更觉亲切。 翁先生生长于北京,对古城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熟悉旧北京的中下层生活,尤其对梨园的生活状态和演出形式有着更直观的记忆。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什么是戏?戏如人生,戏是生活的再现与浓缩,于是翁先生有此散文和杂文也就不奇怪了。
眼中的真实的北京,笔下的真实的历史。 本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完整地记录了北京这座中国的文化名城留给他的最深刻的印象。书本主要描写了北京当年的城市景象、文化生活、手工艺,其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照片和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