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历史小说,是历史学家,作家的部长篇小说作品。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北京法源寺》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北京植物园的基本情况、地理环境、植物资源、主要景点、文物古迹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为读者展现了北京植物园的发展历程,是了解北京植物园的一本文化读本。
《无锡名片》为我社《江苏城市名片丛书》中的一种,主要介绍富有无锡地域特色的自然风物、历史遗存、市井民俗、文化遗产等内容,并巧妙地以“名片”的形式推介给读者。阴岭山所著的《无锡名片》分“山水名胜”、“历史文化”、“昌盛工商”、“佛教名寺”、“吴地瑰宝”和“梁溪风物”六个部分,通过精炼而优美的文字说明,同时配以一定数量的图片,作者将无锡这座名城的特色、内涵和价值很好地呈现出来。
民国时的老北京,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老传统和老行当也司空见惯——新旧交织,东西混杂,或许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本书用细致的插图和生动活泼的文字,向您讲述身为“老北京”的作者记忆中的故人旧事。我们仿佛能听到手工业者的沿街叫卖,似乎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忙碌的身影,惆怅之余,也能感受到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本书将清代至民国期间分散在北京各处的有关招幌、幌子的图画和文字资料,汇集起来作了介绍,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统称,是我国商业习俗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商业广告的常见形式。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北京的招牌、幌子,仍沿袭了明清时期北京店铺招幌的形制。如清慎斋裱画店用的竖招,与明清时期这类招牌无甚区别。 本书收录的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拍摄的招幌的只是北京店铺招幌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历史上北京城商业的真实写照,它对于喜爱和研究北京民俗学、商业史和文化史的人们,不啻为一本有珍贵价值的资料。
[内容简介]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如掌故传说、岁时节令、婚葬嫁聚等;在建筑方面,北京拥有最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也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等;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京老字号是竞争中留下的,如清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为皇亲国戚、百官文武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家”内联升等……
北京城自清末明初时期开始,逐渐成为戏曲、曲艺艺术的发祥鼎盛之地,涌现出一大批戏曲名家、名剧和名剧和名戏院,最有代表性的京剧形成为“国剧”,并出现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高峰。 本书所收入的京城各大戏园的一百三十余张精品老戏单,就忠实记录了这一戏曲鼎盛时期的盛况。它们不仅展示了例如陈德霖、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龚云甫、程继先、刘宝全、荣剑尘等众多京剧、曲艺前辈们演出的丰富剧目,更向我们展开了一幕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画卷。
《北京民俗论丛(第2辑)》内容包括:首都博物馆里的京城京事——谈“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的立意与展陈亮点、民俗类专题综合博物馆的展览模式——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为例、洛阳民俗博物馆的发展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博物馆参与的回顾与前瞻牛长立、北京地区历史建筑博物馆化保护的利弊、博物馆公共性与开发经营活动关系探究等。
《老北京土语趣谈》主要包括披星戴月与“二五更”、“二把刀”与两把菜刀、“五指”的别称、“云罗”与“摆云罗儿”、谈“掰”、“白眼狼”、“扒拉”、现在谁敢“拔萝卜”、“镳子”与“半彪子”、相声中的“包袱”、“扳扛”、“锛儿头”与“老米嘴”、“棒槌”“愚笨”“外行人”等内容。
本书通过讲述“北京人”来阐述“北京”这座城市的气质。书中既有王世襄,杨绛,曹禺,朱家溍这样的文化老人,也有阿城、马未都、崔永元、郑渊洁、刘小东、黄磊、冯远征、崔健、老狼、这些我们常常能听到、看到的热门人物。全书60位“北京人”,涵盖不同的行业,年纪不同,知名度也不同,有的人要论籍贯甚至出生地,也不在北京,但他们都是在北京从事着自己的事业,在北京取得了成功,都是北京气质的阐释者。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具体的、鲜活的、真的“北京精神”。
我们的北京饭局,很有讲究的。我们这帮人,基本两大饭局,西边一个饭局,东边一个饭局,西边的叫西局,东边的叫东局,西局是西二环以外,东局是东二环以外。西局局长,现在还是弛老大,东局局长,一度就是艾丹。我们的北京饭局,除东局西局外,还有两个著名的饭局,一个男局,一个女局。女局也叫大仙局,当然以小妖精为主,不过领导是一个叫大仙的老男人,一个京城资深男记。据说大仙从60后领导到70后,从70后领导到80后,从80后领导到90后,能领导四代小妖精的老男人,除导演那一行近水楼台,北京似乎也凤毛麟角。当然,大仙也不可能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包大揽这么多小妖精,所以常常会根据小妖精的种类、类别,分门别类叫一些老男人。比如某天的主题是超女,就是说有著名的超女到场,大仙就会叫上他的歌手朋友,何勇啊、老狼啊、左小
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扩建外城,大运河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一直到清朝戏院开设在前门外,前门火车站建立……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选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城南,是一个精感深重的称谓。那里曾经是老北京城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护老北京意义深远。作者从小在城南长大,他突然惊讶地发现许多以前的记忆被现实涂抹得面目皆非,许多原来见过的老宅院老店铺已经和正在拆毁,便决心写这样一本书:不该让记忆随风飘散,无可追回。全书以蓝调笔触抒写城南旧事,传达的是对故乡北京的一份心情,一份挥之不去的感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北京作为一个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五十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城市,曾先后历经了辽之陪都、金之上都、元之大都,直至明、清之首都,历五朝都城。岁月的沧桑更为这块土地增添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造就了北京城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其独有的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城市个性特征。 北京城作为中国历后两代封建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成就,被誉为是“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然而,历史的变迁无情的抹去了这座古城诸多辉煌与灿烂,现代化的城市进程已经使我们越发找不到古城的旧影。今天,对都城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许多曾经逝去的得以重建,破坏的得以保护和修复。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认识这座多灾多难的文化古城。 本书是“
回溯北京城百年风雨变迁追索城与人气脉精神关联。北京城就像蛋壳,是一个精致、优雅而易碎的存在,离开了这个壳,生存于其中的人将无所依附,有的人可以轻易地击碎它,有的人则把它看得高于生命。因此,王春元说:没有一个人伟大得过一座城。本书通过样式雷、朱启钤、单士元、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罗哲文、王世襄等人,追寻历史的现场和细节,触摸北京城的内在的精神气质,试图重构城与人的精神气脉关联。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王春元把这次写作称作一次“拧巴”的写作。本书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是众多读者深入了解北京城历史、文化、气脉的之作。
《长安学术(第2辑)》探讨长安文化与中古文学的互动关系,进而展开对中国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全面研究,是长安学人和学术团队的精诚之作,形成了以文学研究为本体,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研究理念,注重文献以固其根本,探究文艺以显其特质,方言文化以求其通融。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为了通行过往,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博物馆,烙下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种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一部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