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忆了十几位文化界的北京老人儿,“老人儿”是北京话,指老资格的人。书写这些老人儿的人生,也是为历史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单弦艺人常澍田,书画宗师李苦禅,评书演员马增锟,相声名家李文华、常宝华,“京城叫卖大王”臧鸿,音乐家白奉霖,话剧导演班赞,文化名人钱亚东……他们都是各行业的翘楚,是各种北京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这些北京胡同里的大爷们,已经跟胡同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在作者徐德亮的生花妙笔之下,他们的形象再次生动、鲜活地跃入读者眼帘。他们的精彩故事,读来或令人捧腹,或令人扼腕,或平和,或激烈……而且有着徐氏特有的相声韵味。让我们通过本书,了解这些北京老人儿文化生涯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向他们代表的北京文化致敬。
本书为《长安处处有故事》系列第二本·成语典故。选取曾经在西安发生的典故衍生出的成语一百二十个,分为奇人篇、变革篇、谋略篇、品德篇、情感篇、学习篇6个部分,主要讲述该成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并在故事结尾加上作者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将成语故事的寓意与现实生活有所联系,对世人予以警示和启发。
人们津津乐道的“京味文化”,不仅只是上千年文化历史的发展逐渐沉淀下来的生活片段,而是需要加以整理,才能系统化地再现和弘扬。历史不断前进,许多事都已成为过去,经历和了解过去的人们越来越少,不尽早地加以记录和整理,它就会永远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婚轿铺”、“井窝子”、“大鞍车”、“二荤铺”,现在听来都很陌生的词,在元、明、清、民国数百年间,却是与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头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只有父辈的父辈所经历的事,现如今听起来是那么的不着边际,但仍然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系统地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让人们有机会记住祖辈们的生活,就是这本《京城老行当》要做的事。 本书是第二部《京城老行当》:自明、清至民国,重点描绘已经消失和即将要消失的各行业的生活状况。作品120余幅,内容更加丰
......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 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 词组或短句。是民间的历 史记忆,是百姓的憎爱情 感,是大众的借鉴标尺。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 、中华文化之源、黄河文 明中心,历史丰富厚重, 许多成语植根于中原大地 ,叫响在老家河南,出彩 于华夏文明。 《成语里的河南》荟 萃发生、发源于河南的成 语,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讲 解时代背景、成语出处。 这些成语或出自于神话传 说,或出自于历史故事, 或出自于名言隽语,语言 简约,气韵灵动,展现了 成语的绵绵魅力。成语观 照河南历史,河南历史解 读典故,积珠成串,堪称 一部充满现场感的河南历 史;从多层面、多侧面提 炼中原文化的众多文化符 号,堪称一部别开生面的 中原文化简明读物。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后一年和规划“十二五”计划的关键之年。李建盛主编的《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以2010年度北京文化发展和建设、管理为基本内容;适当回顾“十一五”时期的北京文化规划与发展;《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从文化战略与文化政策、文化经济与创意产业、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与文化保护、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等方面,总结首都文化的现状和趋势,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部分“总论”,简要回顾“十一五”时期北京的文化建设,概述2010年北京文化的新发展,在立体多维和国际化的文化视野中探讨加强首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问题。 第二部分“文化发展战略与首都文化建设”,以北京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文化管理为基本内容,以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建设为基本背景,阐述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阿龙伴随着这座古都一起成长,他看到处处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渐渐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灯火璀璨、人声喧嚣的现代都市逐渐崛起,心中满是怀念与不舍。于是写下《街角的老北京》,将目光投向北京的街头巷尾、古寺园林,并将目之所及且依稀尚存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风物图景记录下来。本书分为五部分:一、吃了么您呐?二、咂摸滋味三、闲趣儿四、把玩五、旧时光分别将现今北京街头巷尾散落的正宗老北京的吃喝玩乐、风土人情与旧京的文化和读者慢慢道来,既是为读者亲自体验老北京风情指引方向,也是将自己心中的老北京情愫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