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自13世纪始建,16世纪形成,经不断发展,成为全长7.8千米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世界城市历史特有类型,承载北京千年历史文脉与文化传统,也是东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轴线建筑群。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中轴线概貌及15处遗产,还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与建筑工艺,同时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展望未来发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清晰了解中轴线全貌,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增强走进和保护中轴线的意识,提升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不朽魅力。
《古代戏曲中的北京》是一部以北京历史文化、城乡风土为主题,或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的我国古代传统戏曲选集。该书突出地域视角,以元、明、清断代分章,共选收与北京相关的古代戏曲剧本近三十种,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所作《闺怨佳人拜月亭》始,至清人黄燮清所作《帝女花》传奇止,或全本,或片段,奉献给读者。编者希望借助戏曲文本,使今人透过戏曲人物、戏曲故事、戏曲场景,真切感知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上的生活,体会这座古老都城多元与包容的气度,体味其于悠悠历史中曾经历的幸福与惨烈,感受其中流淌的厚重持久的生命活力。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借由刘凤云、江晓成、张一驰著的《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中的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人们津津乐道的“京味文化”,不仅只是上千年文化历史的发展逐渐沉淀下来的生活片段,而是需要加以整理,才能系统化地再现和弘扬。历史不断前进,许多事都已成为过去,经历和了解过去的人们越来越少,不尽早地加以记录和整理,它就会永远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婚轿铺”、“井窝子”、“大鞍车”、“二荤铺”,现在听来都很陌生的词,在元、明、清、民国数百年间,却是与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头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只有父辈的父辈所经历的事,现如今听起来是那么的不着边际,但仍然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系统地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让人们有机会记住祖辈们的生活,就是这本《京城老行当》要做的事。 本书是第二部《京城老行当》:自明、清至民国,重点描绘已经消失和即将要消失的各行业的生活状况。作品120余幅,内容更加丰
在公共建筑中,与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要属商店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日新月异的变革,商店的兴衰变化也最为迅速。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北京的商店经营内容与方式均各具特色,商店此起彼伏,招幌无光十色,更显其兴旺与繁华。时隔百年,这些商铺早已经消失殆尽,然而,作为北京商业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它们又显得那样精彩而宝贵。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店铺的真实面目时,会引起你的心动与感悟。 本书所展示的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店铺的图样完全按照历史面貌精心绘制,具有很强的资料性文献性,尤为值得珍视。
北京的老天桥,名扬中外。天桥市场内,游艺、小吃、商业、医疗,五行八作,无所不包,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地,是广大平民活动和求生的场所,在北京民众生活中具有很大影响。 天桥还曾是北京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曲艺、杂技中有些曲种和节目,如相声、双簧、快板、车技等,就是在天桥发展起来的。天桥培育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著名的艺术家。 天桥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部,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现今天桥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处。 元朝时这一带是元大都的南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此地才成为外城内的中心。当时天坛、先农坛的北墙外,有东西走向的一条河,是皇帝从皇宫到两坛祭祀必经之地。明朝在此建起颇为壮观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挡
本书是在创新文化视角下对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从创新文化的基本理论及成都市开展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两方面出发,借鉴相关学科理念,探寻成都构建世界文化名城所需要的新生态体系道路,明确各个创新主体的责任和目标。本书首先将创新文化和和创新生态体系基本理论同成都城市文化、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结合起来纵向评价分析,再用同样的理论对成都与其他国内外城市的创新成就和潜力做横向比照,终找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过程中存在的提升空间,并从创新文化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对策思路和建议,为公园城市建设和成渝地区的 两中心、两高地 建设提供参考。
王胜三主编的《雄安新区村落地名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选取当地557个村落地名编辑成录。 部分根据村落得名的朝代、人口、面积等资料,结合地图数据绘制村落地名专题图;第二部分根据现有三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对所辖的村落标准地名、来历、含义、名称的历史沿革,村落的概况、风土人情、历史遗迹、重要事件等内容以词条的形式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根据村落产生朝代信息,将所有村落统一按不同朝代分类组成名录。本书定位为普及、记录雄安新区地名文化的科普书籍,通过对雄安新区村落地名展示,促进读者对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了解。
本书是一部回忆老北京风物的专题之作。可供今人了解民国时期老北京的生活细节, 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业态、民俗、方言、饮食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主要内容包括: 和气的乡风 —— 故都的生活 ; 里九外七 —— 故都的名胜等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