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自13世纪始建,16世纪形成,经不断发展,成为全长7.8千米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世界城市历史特有类型,承载北京千年历史文脉与文化传统,也是东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轴线建筑群。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中轴线概貌及15处遗产,还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与建筑工艺,同时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展望未来发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清晰了解中轴线全貌,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增强走进和保护中轴线的意识,提升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不朽魅力。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 梁陈方案 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 大屋顶 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批判复古主义 、 大跃进 、 整风鸣放 、 文化大革命 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作者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与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作者边行边思,带您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诚如作者所言, 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关注北京的读者面前。 本书是人文北京、古都深度游的***书籍。
老北京的一切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无限幻想和惆怅。本丛书的作者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紧跟时尚,学会了电脑画图,开通了新浪博客,年复一年地写下自己的记忆,配着有他独特画风的图片,讲述着他经历的岁月和变革。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过去司空见惯的老行当和让人回味无穷的民间故事,仿佛都历历在目。历史和传说,都是魅力,期待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者张善培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七十余年来居于四九城。作者热爱老北京的民俗文化,笔耕不掇,描绘自己亲历亲睹的古都风物,用平易亲切的文字记录岁月变迁,勾勒出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书中汇聚了老北京的岁时佳节、古老传说、传统美食、旧时风物、人文景观。 这里有上巳节、中元节、重阳节的繁华盛景,有什刹海、唐花坞的良辰美景,还有白云观、古城墙、大栅栏的风情。 这里有戏楼书肆的风流雅趣,有蝈蝈和蛐蛐的悦耳鸣叫,还有孩子们的嬉戏欢笑。 这里有爆肚、焦圈儿、酱肘子、蜜供的唇齿留香,有四合院里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还有胡同深巷里的门墩、鸟笼和小贩们余音袅袅的吆喝…… 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昔日繁华今何在,《老北京的
《老北京民居宅院》精选了100幅描绘老北京民居宅院的画作,每幅均有简要的中英文字记录、说明。画作中的院落有59座已被拆毁,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画作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徐苹芳特为本书作序。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局的小院子。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借由刘凤云、江晓成、张一驰著的《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中的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藉由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nbsp nbsp《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是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肖东发教授开设的《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该课2008年曾在北京大学全校通选课排名,2150人争选)的选课优秀生为作者,以及多年来学生采集到的信息资料为蓝本,是一部关于青少年传承北京历史文化的中型基本读物。北京有太厚太重的历史积淀,有四平八稳的建筑格局,有温和敦厚的人情风貌,有内涵丰厚的人文底蕴,有吸纳八方的气度胸怀;这既是北京又是中国,这城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遗憾的是广大青少年包括大中学生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北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以北京历史文化为题,开展深入研究,编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物。对于那些对北京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够得到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精神的熏陶。 简要目录: 一、京城记忆:那些事儿 二、皇家气派:帝都范儿
老北京城楼手绘明信片
《老北京的洋建筑》由李芳所著,本书侧重介绍北京近代地域文化和建筑,以北京境内的近代建筑及其文化为主线,以钢笔画细致的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建筑,按建筑类型分为宗教建筑、教育建筑、金融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其他建筑等六部分,如北京四大天主教堂、清华大学近现代建筑群、清陆军部海军部、大陆银行旧址、保商银行旧址、中央银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旧址、横滨正金银行旧址。同时加入了一些对近代建筑及其文化描写和介绍的文字。 本套丛书还包括:《北京胡同记忆》、《北京寺庙》、《京西六头沟古村》、《老北京民居宅院》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行动,通过对现实传承和遗存的民俗开展抢救性的普查,书写所有县、区一级的地方民俗文化志,这在历史上还是次。 在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关系的基础上,写出在文化巨变时代体现文化自觉意识的新式地方民俗志,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之旅。 本志书的统一书写模式称为“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是为了整体上突显地方民俗特色、揭示地方文化特征、理解地方民俗的表达习惯。 希望这套规模宏大的志书,有助于留住和养护中华民族赖以发展壮大的文化根基。
本书次透过散文对北京地域文化进行探讨,研究散文作品中所蕴含的关于北京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进一步挖掘散文中透露出的北京地域文化特征;继承和弘扬北京地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北京风土编 北京事情 北京风俗问答》为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室与研究丛书中日本卷中的一本,由《北京风土编》《北京事情》《北京风俗问答》三本书组成,这三本书均为研究清末民初早期北京话的珍贵语料。书稿将这三本书进行了重排、点校,用新字形替换了旧字形,但保留了异体字,并对书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加了注释。书稿涉及早期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风俗、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等,并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展现,对话双方为一中一日两国人,因此本书也对了解早期对外汉语教材的形式及话题选择有帮助。
《京华事略 北京纪闻》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之“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集成”系列中的一册,本书由《京华事略》《北京纪闻》合集而成一本。《京华事略》为日本北京话教材,作者为晚清旗人金醒吾。该书之原本系竖排繁体,无句读,无注音。《北京纪闻》由岡本正文编译摘录了足以窥见北京风俗习惯、官衙商贾状态的报道,经金卓安校订审阅。校注者对其重新录入整理,并加以校释。这项工作不仅将为今后的早期北京话研究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而且将极大地推进汉语研究,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出版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民俗文化正在迅速消失,这在首都北京更加突出,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十分迫切,普查工作势在必行。本书是目前国内本针对当下城乡民俗文化存在状态的普查手册。从理性认知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本书对北京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给予引导,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和自省意识的普查纲目。对北京民俗文化的普查与研究而言,本书的“北京民俗文化研究资料索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如牛毛”,这是老北京人形容京城胡同众多的俗语。本书由著名摄影家王文波先生所拍摄的170幅胡同照片编辑而成。随着北京旧城改造的深入,一些胡同已经不存在了,但在这本画册里你也许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民俗专家刘建斌先生为本书撰文,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历史,以及发生在胡同中的传奇故事。展开这本画册,您可以看到北京胡同的精彩细节,品味原汁原味的北京四合院风情,探寻古老的北京胡同前进、变化的轨迹,在心中留下深沉的胡同的记忆。
作为几百年来历代帝王之都,北京城一直是中国老百姓眼中神圣,关注的城市。解放以前,天南海北,三教九流的人物纷纷云集在此,也把各式各样不同文化带入到了这块藏龙卧虎的宝地之中。北京的民俗风情中包含了东西南北八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成了八方民俗风情的杰出代表,或者说了解了北京的风俗则中华民俗可见一斑。本书主要讲解的是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玩等,并且配合百余幅相关的插图,生动而全面,是怀旧人士的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