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自13世纪始建,16世纪形成,经不断发展,成为全长7.8千米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世界城市历史特有类型,承载北京千年历史文脉与文化传统,也是东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轴线建筑群。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中轴线概貌及15处遗产,还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与建筑工艺,同时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展望未来发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清晰了解中轴线全貌,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增强走进和保护中轴线的意识,提升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不朽魅力。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 梁陈方案 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 大屋顶 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批判复古主义 、 大跃进 、 整风鸣放 、 文化大革命 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作者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与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作者边行边思,带您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诚如作者所言, 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关注北京的读者面前。 本书是人文北京、古都深度游的***书籍。
老北京的一切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无限幻想和惆怅。本丛书的作者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紧跟时尚,学会了电脑画图,开通了新浪博客,年复一年地写下自己的记忆,配着有他独特画风的图片,讲述着他经历的岁月和变革。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过去司空见惯的老行当和让人回味无穷的民间故事,仿佛都历历在目。历史和传说,都是魅力,期待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者张善培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七十余年来居于四九城。作者热爱老北京的民俗文化,笔耕不掇,描绘自己亲历亲睹的古都风物,用平易亲切的文字记录岁月变迁,勾勒出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书中汇聚了老北京的岁时佳节、古老传说、传统美食、旧时风物、人文景观。 这里有上巳节、中元节、重阳节的繁华盛景,有什刹海、唐花坞的良辰美景,还有白云观、古城墙、大栅栏的风情。 这里有戏楼书肆的风流雅趣,有蝈蝈和蛐蛐的悦耳鸣叫,还有孩子们的嬉戏欢笑。 这里有爆肚、焦圈儿、酱肘子、蜜供的唇齿留香,有四合院里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还有胡同深巷里的门墩、鸟笼和小贩们余音袅袅的吆喝…… 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昔日繁华今何在,《老北京的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藉由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老北京民居宅院》精选了100幅描绘老北京民居宅院的画作,每幅均有简要的中英文字记录、说明。画作中的院落有59座已被拆毁,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画作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徐苹芳特为本书作序。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局的小院子。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借由刘凤云、江晓成、张一驰著的《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中的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北京西山,是自然之山,更是历史之山、人文之山。自辽始,历代帝王不断地在京郊西山造园建寺,而金代章宗,更是一位非常喜爱山水的皇帝,他不仅仅满足于帝王传统的春水秋山的游猎活动,更是在中都近郊大兴土木,兴建了许多行宫、寺院与园林,如著名的 八大水院 ,享受山水之乐、游猎之趣。 北京建城史3000多年,建都史逾860载,这800多年都城史的积淀,造就了北京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浓厚的皇家文化。作为北京封建王朝建都的肇始朝代,金代在北京史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金代行宫苑囿、寺庙园林等建筑遗存进行深入挖掘,对拓展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视野,印证北京皇家文化及建筑传承关系是有益的。西山八大水院,是北京园林的出发地,奠定了北京辉煌园林的基础,应该被书写进北京记忆里。
nbsp nbsp《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是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肖东发教授开设的《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该课2008年曾在北京大学全校通选课排名,2150人争选)的选课优秀生为作者,以及多年来学生采集到的信息资料为蓝本,是一部关于青少年传承北京历史文化的中型基本读物。北京有太厚太重的历史积淀,有四平八稳的建筑格局,有温和敦厚的人情风貌,有内涵丰厚的人文底蕴,有吸纳八方的气度胸怀;这既是北京又是中国,这城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遗憾的是广大青少年包括大中学生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北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以北京历史文化为题,开展深入研究,编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物。对于那些对北京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够得到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精神的熏陶。 简要目录: 一、京城记忆:那些事儿 二、皇家气派:帝都范儿
《北京紫禁城》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 《北京天坛》是一部有关天坛的普及读物,在满足建筑爱好者,及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如掌故传说、岁时节令、婚葬嫁聚等;在建筑方面,北京拥有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也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多的城市,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等;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京老字号是竞争中留下的*,如清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为皇亲国戚、百官文武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家”内联升等……
明治时期开始,随着日本和中国交往增多,发展出了商务汉语需求和言语社团汉语的需求,如御幡雅文根据句曲《生意筋络》改写了《燕语生意筋络》(1903年)、北边白血编译《燕京妇语》(1906年)、《中国话》(作者和时间均不详)、善邻书院编辑的《急就篇》(时间不详)和宫岛大八的《官话续急就篇》(1935年)。同时,和日本交往的密切的中国人也编写、改编了一系列北京官话课本,包括金国璞编写的《虎头蛇尾》(1906年)和《华言问答》(1903年)以及昭和时期李俊漳编写的《中等官话谈论新篇》(1937)。本卷对以上原书重新录入整理,并加以校释。
今天的北京是由历史的北京走过来的。当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北京欢欣不已的时候,往往又会回首低徊,幽幽地怀恋北京的往日…… 是的,北京的昨天,老北京,是我们不该忘怀的。那里有我们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无尽的情思。当此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正展开胸怀拥抱全世界的时候,历史上的北京,更是我们中国人和国际友人众所瞩目。 《“北京通”丛书》由《老舍讲北京》、《金受申讲北京》、《张中行讲北京》、《候仁之讲北京》、《朱家溍讲北京》、《刘叶秋讲北京》、《邓云乡讲北京》、《赵洛讲北京》、《叶祖孚讲北京》九本组成,九位作者,由老舍到叶祖孚,都是研究北京的大家,卓有成效的文史通才。他们作为“过来人”,叙说北京的史地,描述北京的风情,记录北京的民俗……自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一座城市的传统,总离不开它的起源,宣南正是公认的北京城发源地。它藏龙卧虎,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很多历史名人都曾在此活动,清初、清中、清末产生过很多群体。这些群体,宣南文化,乃至影响到了全国。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宣南的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生长环境的来龙去脉弄懂搞清,才无愧于一个宣南人的称号。 说到宣南,就会说到那些老胡同、那些发生在胡同里的老故事。名人也好俗人也罢,悲壮史诗和市井风情的形形色色组成了一幅多彩的宣南画面。作者的关注点从自己生活过的枣林前街不断扩大延伸到整个宣南地区,特别注意对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资料的搜集整理。全书以难忘岁月为*辑,回忆自己生活的周边和童年趣事,以品味老街为第二辑,拾起散落在宣南老街胡同中的遗珍,以品读故事为第三辑,讲述发生在宣南的奇闻旧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 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 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
追忆古都北京的点滴琐屑,品味生活的点滴优雅,我们失去了保护这座古城完整性的机会,但我们不能忽视载有文化信息的地面物质。这本书,作者记录了很多细小而有趣的与老北京有关的小事,字里行间流露着的,是作者对北京城的喜爱,那些街头巷尾的古老掌故,那些亲力亲为的点点趣事,都是生活在这座饱含古韵气息的城市中*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