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凝聚了古都北京近千年历史发展,是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北京中轴线》作者李建平先生长年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北京中轴线 。本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精髓,以及中轴线上特色建筑的左右对称文化、神秘数字文化、九门宫阙文化、桥梁水系文化等,是一部全面了解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的科普性图书。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自13世纪始建,16世纪形成,经不断发展,成为全长7.8千米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世界城市历史特有类型,承载北京千年历史文脉与文化传统,也是东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轴线建筑群。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中轴线概貌及15处遗产,还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与建筑工艺,同时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展望未来发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清晰了解中轴线全貌,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增强走进和保护中轴线的意识,提升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不朽魅力。
解锁北京的一种新玩法,行走中轴线。从城南的永定门出发,走过天坛和先农坛间的御道,先在天桥大街追思 酒旗戏鼓天桥市 的盛景,再到正阳门下品尝卤煮、炒肝等老北京美味,打探过胡同里的陈年往事后,再去饱览天安门广场的恢弘与庄丽。之后便来到了中轴线的核心 神秘的紫禁城,不知那红墙金瓦的深宫中埋藏着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 中轴线的范畴岂止于四九城。向北,我们能走访中轴线北延长线无数奥运健儿挥洒汗水的鸟巢和水立方,甚至还可以驾车远行一路向北,探索数百公里外、中轴线直指的那座草原荒城元上都。向南,我们去逛逛能俯瞰CBD和南中轴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再去大兴国际机场打个卡。 本书突破了申报世界遗产的 7.8公里、15处遗产点 限制,展示它们背后的故事和现状,并扩充到南北延长线 从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人和事、风景
中国人文标识:从工艺器物到饮食起居 从风俗到礼仪 从人物到景观 用一个个精选出来的文化标识 梳理中华五千年积累的文脉和精神内核 提炼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串联起中华民族的文脉 全方位呈现处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所沉淀的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胡同是北京城的 血脉 ,这里既是明清两朝皇亲国戚、重臣富甲、文人名士的府邸宅院,也是集市买卖、酒楼食肆、勾栏曲院的诞生地。漫步胡同中,憨态可掬的门墩、精巧的砖雕、破落的影壁、垂花的二道门,甚至胡同的名字和序号,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探寻建筑遗存里的光阴故事,在市井烟火里感受地道的京腔京韵,体验古老城市肌理中的新锐设计,才真正读懂了北京胡同。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北京的文化灿烂丰厚。《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从建筑、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介绍了古都北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流传,并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把握城与人的关系及其特质,配以精美图片,全面展现了北京的非凡魅力。从梳理人类发祥地到天下帝王都的发展历史,再到勾勒现今北京城与人的存在方式,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宏阔与宽厚、包容与亲切 寻觅北京的历史是一次快乐的精神遨游,会让人陶醉其中;品味北京的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情绪体验,会让人回味无穷。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借由刘凤云、江晓成、张一驰著的《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中的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北京文化史研究》是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文化史研究所编辑的一套论文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为历史学本科专业的探索与改造,研究生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打下基础,提供支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开门办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是本所的研究特色。本论文集将陆续收集本所专兼职研究人员和社会上相关人员的研究成果,收集历次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的论文与调查报告等。本集为集,主要收集了2006年12月8-9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北京文化史论坛”的部分论文和相关成果,其中包括本所顾问张传玺先生、徐苹芳先生、孔祥星先生和赵书先生的论文,包括文物考古与古都建设、民俗与区域文化、民族与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脉、形象及其他相关内容,共收入论文33篇。主要是对北京文化史展开了分类研究,同时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后一年和规划“十二五”计划的关键之年。李建盛主编的《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以2010年度北京文化发展和建设、管理为基本内容;适当回顾“十一五”时期的北京文化规划与发展;《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从文化战略与文化政策、文化经济与创意产业、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与文化保护、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等方面,总结首都文化的现状和趋势,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部分“总论”,简要回顾“十一五”时期北京的文化建设,概述2010年北京文化的新发展,在立体多维和国际化的文化视野中探讨加强首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问题。 第二部分“文化发展战略与首都文化建设”,以北京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文化管理为基本内容,以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建设为基本背景,阐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都北京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在延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地域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文化需要的建设和发展。本书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以区域性文化为基本内容、以主题性文化为基本结构,分五个历史阶段,从北京城市的文化定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保护、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研究、教育事业、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体育事业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等九个基本文化层面,立体多维地展示、概括、阐述北京文化6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此图为北京早年胡同风光图,可观赏到北京胡同的人文风俗,有小贩、脚夫、三轮车、娶媳妇、回娘家、算命先生、剃头匠、街头巷尾、闲人忙人、商户平民,都一一再现,生动有趣,从中可以了解和欣赏到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一幅具有收藏和馈赠价值的艺术礼品。此图采用现代数码技术和艺术构思精心制作,采用亚光金铂相纸喷印,配有胡同特色的精美包装盒。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文史大家邓云乡先生与读者秉烛夜谈,细数宣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掌故,从慈禧、光绪、袁世凯等风云人物到胡适、周作人、齐白石等文化大家,从发生在学术殿堂的名人轶事到饮食起居的街巷生活,往事历历在目,历史就在眼前。
一眼扫过目录,您就会知道这书结构简单。总共两部分,*部分介绍老商街在北京城的布局,第二到第五部分写了鼓楼、前门大栅栏、王府和琉璃厂四个老商业街区。以这种方式先是带您从空中俯瞰老北京传统商业街区的分布,再将四条老商街放在俯瞰图的背景中,古往今来地一探究竟。 而再往细了看,戴月轩、内联陞、祥义号,烤肉季、金高张、爆肚冯,那一个个令人老北京人耳熟能详,新北京人熟悉又陌生的字号,便逐个儿逐个儿地浮现在您的眼前了。然后再往深了品味,烤肉季是谁的*爱,宝古斋的匾怎么偷天换日,哪家字号敢以 一艺足供天下用 自居? 由内到外,由面到点,《商街 拥簇繁华》道尽了老北京商业的方方面面、囊尽了老字号的奇闻趣事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行动,通过对现实传承和遗存的民俗开展抢救性的普查,书写所有县、区一级的地方民俗文化志,这在历史上还是次。 在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关系的基础上,写出在文化巨变时代体现文化自觉意识的新式地方民俗志,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之旅。 本志书的统一书写模式称为“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是为了整体上突显地方民俗特色、揭示地方文化特征、理解地方民俗的表达习惯。 希望这套规模宏大的志书,有助于留住和养护中华民族赖以发展壮大的文化根基。
追忆古都北京的点滴琐屑,品味生活的点滴优雅,我们失去了保护这座古城完整性的机会,但我们不能忽视载有文化信息的地面物质。这本书,作者记录了很多细小而有趣的与老北京有关的小事,字里行间流露着的,是作者对北京城的喜爱,那些街头巷尾的古老掌故,那些亲力亲为的点点趣事,都是生活在这座饱含古韵气息的城市中*珍贵的回忆。
nbsp nbsp《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是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肖东发教授开设的《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该课2008年曾在北京大学全校通选课排名,2150人争选)的选课优秀生为作者,以及多年来学生采集到的信息资料为蓝本,是一部关于青少年传承北京历史文化的中型基本读物。北京有太厚太重的历史积淀,有四平八稳的建筑格局,有温和敦厚的人情风貌,有内涵丰厚的人文底蕴,有吸纳八方的气度胸怀;这既是北京又是中国,这城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遗憾的是广大青少年包括大中学生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北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以北京历史文化为题,开展深入研究,编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物。对于那些对北京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够得到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精神的熏陶。 简要目录: 一、京城记忆:那些事儿 二、皇家气派:帝都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