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出版计划的普及本,是突出普及性、可读性、传播性的城市建筑文化读本。本书共收录上海地区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伴手礼。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 文 、 旅 、 声 三个部分。主体内容为建筑图文,建筑数量仍为56处,仍分春申古风、中西交汇、都会映象、梧桐深处、海上华章五个篇章。以别册形式,添加10 101条建筑微旅行路线内容,体现 以脚步丈量人民城市 的精神。随书印刷 建筑可阅读 音频有声版的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码欣赏本书音频内容。 本书形态为单行本,另配别册,开本
本书是一部编译作品,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所著的多部作品中选择与上海有关的文章汇编翻译而成,主要为作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历见闻。在本书中,村松梢风深入感受了上海的繁华街区、娱乐场所,参观了中国的新式教育机构,与中国进步文人进行了密切来往,游览了杭州、苏州等地的园林风景。其惊讶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包罗万象的特质,使用了直观、生动的文字来描绘自己在上海的见闻,并第一次使用了 魔都 这一意象指称上海,体现了旧上海复杂多样的历史面貌。新版补充了《魔都》初版作者自序,并新添《上海的朱福昌》一文。
本书是一部以上海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收录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展现上海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本书不仅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集,更是一座城市的视觉历史,通过图文的立体呈现,为上海绘就一幅肖像,预示一座 世界城市 的风采。本书所收录图片反映了上海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海的科技经济、市民生活、艺术创新、城市建设等,总体通过图片生动诠释了 世界城市 的内涵、品质、特色,是一部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图文作品。
《北虹口:历史与风景》是上海通志馆主编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 北虹口,主要指以上海虹口鲁迅公园为中心的地域,亦 1945 年设立的北四川路区范围。近代以来,很多文化名人在此聚集,见证了近代众多重要历史事件。本书聚焦北虹口,以16个专题、16万字的篇幅,通过翔实史料、严实考证、生动笔触,并配以历史照片、新闻报道、现代图片等各类图照100余幅,将北虹口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着力描绘勾勒那些长久不受重视,甚至生平身世都很难考察以致湮没在历史中的世俗小人物,如王安德、范殷儒、徐咏青、邱子昂、徐宝庆、朱志尧、潘氏父子等。这些平民阶层也是熠熠闪光的,他们都是掌握着绝世本领的不凡人物,他们很难谋划方向,但却往往能决定质量,增加重量;他们都在某一领域作出了出色的、甚至杰出的贡献。如技师邱子昂,是19世纪中后期印刷史上石印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近代史上负有盛名的土山湾印书馆、申报馆的点石斋印书局、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中国图书有限公司等,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为便于阅读,本书参照辞典形式编排此书,并将全书分为人物寻踪、文化活动和建筑胜迹三大类别,每类以时间前后排序,每篇文稿均附以和文字紧密相关的照片。
上海开埠前,其在江南的城市地位远不及临近的苏州、杭州及南京。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后,受靠前外诸多因素的推动,很快成为中国靠前枢纽大港,超越了苏宁杭,成为江南乃至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江南的城镇格局,特别是经济格局、城乡关系,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上海的崛起伴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的相对衰落,周边城镇成为了上海的经济腹地,并促使后者在生产模式方面发生转变,逐步走向近代化。这一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参考价值。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Overseas friends and visitors who come to Shanghai must wanttolearn how they are culturally tied to this city.To know,toapproach,and to become part of Shanghai-just start your dream tripwith reading our Map of Foreign C.ultures in Shanghai. This book shows you around all historical heritages ofShanghai,which is not really so far away from you. With the guide of miscellaneous maps,you are to meet with aresplendent:profusion of personages,anecdotes,culturallandmarks,famed houses,places of historicalinterest,and socialmores.
《上海石库门》以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详细展现了石库门建筑群落的建筑价值、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意义。漫漫时间长河,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是当时社会风貌和时代的缩影,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书承载了上海这些独具特色的老建筑的影像记录,从特定角度呈现这座城市一段精彩的历史的风貌,让读者跟随我们的影像和记录回到过去,回到那段不可忘怀的岁月。
《上海老唱片(1903—1949)》是反映上海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类图书项目。作者收藏了上海当时各大小唱片公司的600多张有特别意义的唱片,从文化角度切入,以手唱片的内容发掘资料,且兼顾历史,通过分类介绍上海20世纪初到40年代出版的苏滩、滑稽戏、沪剧、越剧、甬剧、评弹、昆曲等曲目内容,将上海海派文艺精华娓娓道来,可视作对上海文艺繁荣时期各类曲艺融合、发展及变迁历史的全面回顾和盛大巡礼,旨在发掘上海老唱片中蕴藏着的独特文化价值。
上海大世界,是人们记忆中的远东游乐城,深受海内外中下层游客的青睐,曾是他们节假日出游的*。在这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中,设有几十个风格各异的艺术舞台。底层叫 共和厅 ,除10小时连映的电影场和溜冰场外,靠马路一边是 大京班 ;二楼 共和阁 有三个场子分别上演魔术、弹词、滑稽和绍兴文戏;三楼 共和楼 有中西餐厅和演文明戏、淮扬文戏、滩簧的三个剧场。四楼 共和台 ,有歌舞班、杂耍场、济公坛等。昔日大世界上上下下,四面八方整天是粉墨争相献演,观众人声鼎沸 本书所披露的则是在这色彩缤纷的舞台背后的人间活剧和社会传奇
这本写真集包含了作者1996年至2000年间创作的作品。从作者开始记录这座城市已经过了11年,如今的上海有了巨大的变化。当年昏暗的城市变得灯火通明,人们的表情和服装也今非昔比。一眼望去,这座城市酷似动画片中所描述的未来都市。 此书中还附带了1997年至1999年间部分体现市民生活的录音。希望这些照片和声音能展现更多关于20世纪末的上海的景象。
本书是浦东文化丛书第三辑的一种。全书以中医人物和中医草堂为重心,将上海浦东自宋元时期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医人物、中医草堂、中医著作、医案、药方等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整部书稿反映了浦东中医发展历程,浦东中医人物为祖国医学作出的贡献,构成浦东中医文化的华丽篇章,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陈定山所著《春申旧闻》系列,是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年的初版本,收入掌故随笔有数则。该系列是陈先生在台湾报刊上专栏连载的掌故随笔结集。上海在战国时代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所以上海又称"春申",《春申旧闻》即是"上海旧闻"。文人逸事、艺坛杂俎、风俗市情、社会秘辛、菊坛掌故、勾栏风月、黑道传说等等,一应俱全,引人入胜。
建筑可阅读 ,建筑本身是有故事的,要把故事留下来,自然要把建筑的肌理保护好;建筑身上的故事不应该 养在深闺人未识 ,理应是被尽可能多的人读到、听到、看到、体验到的。这些年,上海在推进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历史建筑对外开放,打造 街区漫步 等城市微旅游产品,并致力塑造更多可亲近、能共享的公共空间,在历史文脉保护中诠释人民立场。同时,把 可阅读 的思路贯穿到新建建筑的设计、建设之中,不断提升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品质,致力打造更多的城市精品。 建筑的故事,背后也是上海故事、中国故事。记录故事、讲述故事、传播故事,需要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主体共同努力,需要付出热心与情怀。《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遴选了56处能充分体现上海城市品格,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改革开放崭新形象的
本书从清末民初这个新都市成型之初开始,讲述了20世纪上海与中国现代性的故事。自晚清以来,在黄浦江畔的滩涂和农田之上,一座大都市拔地而起。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龙头城市,激发着人们对于都市繁荣昌盛、现代化优雅生活、工作和赚钱机会的无限想象和憧憬。现代上海将中国近代天翻地覆的现代化转型浓缩在了这座城市短短一个半世纪的成长过程中,凝聚在她那独特的都市空间和景观中,体现在她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的变迁中,也见证了都市社会新的技术、组织形式和人际网络的形成。这是一部关于一个都市的传记。从她的出生到成长演变,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特点,一些动人的故事,我们希望揭示的正是城市的这些日常及其背后的现代性逻辑。
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 中国人好说“人杰地灵”。这句话用在别处,未必尽然,而用来形容徐家汇的历史,却很恰当。直到晚明,徐家汇仍是江苏一个三等县城上海郊区的普通村落。 长期以来,徐家汇一直承担着上海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领头羊角色,历史上的徐家汇是近代西方文化对外传播的辐射点,如今的徐家汇更是中国为繁华的中心之一。它的繁荣和沧桑,无论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还是近代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与交锋,都在徐家汇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上“人杰地灵”的徐家汇!本书中英对照,客观、真实、完整。
5本套装:上海先生,上海女人,上海吃货,上海望族,上海租界。“老上海”拿起就不忍释手的经典“新上海”融入海派不可少的攻略爱上海,先要懂上海。步入海派之门,不带偏见地发掘和品味,自会感到趣味无穷。
其实帮会一开始是单纯的,是帮会中人为自己建立的乐园,而不是为他人创造的天堂。这应该是他们最初的理念。我给这个理念找到另一个相对应的具象物,那就是在《民国上海帮会》中多次提及的城堡。城堡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据点。然而人心吊诡,帮会后来渐渐演变成黑社会。这个过程是我颇感兴趣的。
静安,在上海的发展中融会了时尚与经典。在社会飞速发展的,那些曾经代表着奢华的老房子,依然在静静地散发着醉人的魅力。 自上世纪初,一些社会名流就开始在静安境内购地建房,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房屋的风格也异彩纷呈,这也是海派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些老房子现在已经成为了上海发展史的有力见证,体现出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中静安区境内的老房子有八十几幢,本书中半通过优美原图片和详尽的文字一一呈现出来,将这些房子的历
本套丛书记录从上海开埠到今,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场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