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将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戏曲文物展开研究,挖掘了其中所包含的戏曲史实,对其作为戏曲文物的丰富价值进行了综合阐释,进而探索了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戏曲传播媒介所具有的传播价值与传播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品牌定位与文化推广的策略思考。本书打通了传统戏曲与民间年画两个艺术门类,跨越了戏剧戏曲学、民间艺术学、传播学三个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契合当前国家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所提倡的交叉研究的学术思路,有利于深化中国戏剧史、年画艺术史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设卫筑城600年的纪念日。这对居住在这座城市和曾经客居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具有极大的探求魅力,即使曾到此一游或旅途所经的人们,也都很想知道这座城市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它的形成、沿革、特色、物产、习俗、光荣和屈辱……种种城市的内涵恐怕许多人都是语焉不详,也许久已谈出人们的记忆了。 天津设卫建城600年,决不是说天津只有600年的发展史。天津史的成陆发展总在四五千年以上,自秦汉至宋元,历人在天津地区挖渠开河,运粮建寨,设官定制,发展鱼盐业生产等活动,遂使天津得以逐步开发。 本书写的是天津六百年的民俗史,介绍了民俗事象,历史发展,即有关考古民俗学的内容,阐述了天津方言词中有关名词作物名词、天津老城一些有关的方言、专有物名词,这是民俗学著作应用的内容,也为本书适当增加些趣味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初识南开;五年熏陶;师恩似海;魂牵梦萦。
天津人为嘛看北京人不顺眼?为嘛说天津人都是“卫嘴子”?天津男人为嘛爱惹惹?为嘛天津女人,只有“大姐”没有“小妹”。本书的可读性能以“纸上相声”来形容,它是另一种形式的“马三立”。在这之前,还没有哪一位智者对天津人神秘的心性做过如此深刻的探究和把脉。
《邮筒里的老天津》一书分为租界掠影、玉带流光、古城遗韵和市井风情等四个专题,所载明信片年代跨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印制发行),且大多为邮递实寄片,明信片贴用或中国或及外国“客邮”邮票的同时,亦是盖销有涉及“天津”的收寄地、中转地、寄达地及火车班次、海运班期等戳记,对于研究天津社会发展史、邮政史乃至中国近代史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中的这些明信片早期由西方人拍摄和制作,后期渐渐转向中国的邮政部门。前期和后期的视角与立场,明显不同。前期西方人对天津本土景物充满猎奇;后期本地人对租界的风光也抱以同样的好奇。老天津出版的明信片数量不算少,一些本地具有标志性的景物,如戈登堂、万国桥、金华桥、鼓楼、总督衙门等,都是明信片经常的取材对象。明信片提供的重要的信息是时间和地点(邮政日戳)。
天津皇会为祭祀妈祖的传统民俗活动,创始于元代,现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书采用源头式记录,以口述史为方法,立足于田野作业,结合视觉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对老艺人的口头记忆和身体技艺进行采录,力图对天津皇会进行立档、研究和保存。
《天津记忆:致敬2021》是一本记录老天津的手账书。百年以来,天津这块沃土之上的老照片,有洋洋大观的、有社会市井的、有记录史料的。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段段珍贵的历史,将老天津的历史风貌记录其中。这本手账书新旧图片对比的巧妙,跨页、留白纵横交错的大胆,百姓生活记述的真切,建筑译名考证的严禁,200余幅记录天津的新照与旧影不仅展现了建党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预示着天津这座城市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更加充满魅力。 《天津记忆:致敬2021》以 天津城市景观丛书 为基础,精选了 天津城市景观丛书 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同时配有注释文字,每一部分配以若干老照片,艺术化地分布其间。旨在向读者集中展示天津城市景观的风采与历史内涵,展示天津城市景观、历史、文化。本书对于展现天津城市景观文化,追寻天津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