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对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本书围绕曾国藩与湖湘文化的多重关系展开研究。章“曾国藩治学生涯”,从文化学术的角度对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作了轮廓性的勾勒,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二章“曾国藩与湖湘学统”,从纵向的角度探讨曾国藩与湖湘学统之间的历史关系。第三章“曾国藩与同代湖湘学人”,从横向的角度探讨曾国藩与同时代的湖湘学人的师友关系、学术交流和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第四章“湖湘文化之折射:曾国藩文化性格特征”,从内向的角度探讨曾国藩的文化性格及其成因。第五章“曾国藩对湖湘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历史局限”,从外向的角度分析、评价曾国藩的历史功过。
《荆楚汉绣》的作者通过数年对汉绣所进行的民间访谈、查找文献、搜集资料等工作,对汉绣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针法技艺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荆楚汉绣》的框架和基本内容。全书包括汉绣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艺术风采、工艺特色、艺人寻踪、绣品鉴赏等方面的内容。作者以科学求是的精神对汉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汉绣是长江流域的名绣之一、是近代社会都市民俗的大众艺术、汉绣的六大审美特征等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这将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阈评价汉绣艺术。 全书图文并茂,集可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力求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图例、生动的内容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汉绣真实的面貌。既适合于从事这一行业和相关专业的人阅读,同时也适合于
民间艺术的奇葩——徽州三雕,承载了徽州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作为徽商文化的产物,它见证了徽州商帮曾经的繁荣,同时又因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气息而具独立存在的意义。此研究的目的并非大肆歌颂古人高不可攀的智慧,而是极尽愚力,以客观记录的形式,通过分别走访徽州三雕不同风格的传承人,真实记录木雕、石雕、砖雕的制作过程以及传承人的作品,并加以归纳整理,从而展现徽州三雕的风貌以及它所体现的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思维。 本书《徽州三雕》致力于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以大量的考察图片资料,从历史、民俗、传承、艺术、工艺等方面对徽州三雕进行实地考察和梳理,展现了历史,记录了现状,从理论的高度表达了传承与演进的过程,以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本书由皮志伟和贾巧燕编著。
《湖南楚墓与楚文化》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湖南楚墓的发现与研究概况、民国时期在长沙盗掘出土的楚文物、夏鼐来长沙抢先发售科学发掘楚墓、配合基本建设在全省各地大规模清理发掘楚墓、湖南楚墓研究的进程等。
本书既名为《郭嵩焘研究著作述要》,就是要将郭嵩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个总体的回顾和概述。 全书共分八章。章为郭嵩焘生平简介,分四个阶段介绍了郭氏的生平事迹,同时介绍了郭氏的著作情况;第二章郭嵩焘研究情况概述,对这种研究进行了分期;第三章至第五章为郭嵩焘研究专著述要,既介绍了10种通史著作中有关郭氏研究的专门章节,更着重介绍了7种专门或主要研究郭嵩焘的专著。第六章至第八章为郭嵩焘研究论文述要,分为总论等九个部分,对110多篇重要论文的观点分别进行了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湘绣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对湘绣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工艺特性、艺术特色较为了解,并试图通过以历史年代为经,以名匠行状、绣庄兴衰、绣品分析、文化形态的记述为纬,基本勾勒出湖南湘绣千年以降特别是近百年起伏消长的主流风采。 刺绣是这样一种尴尬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在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消失与泯灭得最快的也是民间文化,刺绣亦复如此。百年湖南湘绣,一方面,她在抒写着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一边创造一边消亡的宿命。 本书提供的300多幅彩图,基本囊括了体现湘绣主流风采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力图相对完整地展现湖南湘绣的整体风貌。
湘学概念的范围,其上限应断自周敦颐(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其下限则可确定在清末民初之际。其内容包括濂溪学、湖湘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湘学精神的现代转换与改造已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而不属于传统湘学的范围。毛泽东曾受到湘学学统的深刻影响,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与传统湘学却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归属于湘学的范畴。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周敦颐之前的湘楚文化和那个时期流寓湖南地区学者的思想,是湘学的地域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朱子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朱熹早年的老师胡宪是胡安国的侄子兼弟子,因此可以说朱熹是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而从学术观点来看,朱熹对于胡宏之学的某些观点也做了批判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对这种相互关系的
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武汉话的楚风汉韵。《武汉话的尖板眼》摘取武汉话中常用多见的话语写成,其中既有长篇《方言口语同试释》、《中的武汉方毒》;也有根据所挑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而作的短篇《尖板眼》、《挨的》;还有归类成篇的有感而发之作《七古八杂说俚语》、《武汉方言口语五百年》。其中既有俗言俚语,也有谚语民风。或引自诗词经史,或以小说、戏曲、佛经为书证,叙说武汉话的前世今生。语占力求通俗、易读,语句不求清新、华丽。有的篇目饱含焖烧大菜的醇厚,有的篇目又能细细品味和嚼出家常小菜的香纯,风味各异,却都独具匠心。语言学科是一株参天的大树,周然专著的《武汉话的尖板眼》只是采撷一片树叶,尝试着在上面抹”一笔新绿。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湘绣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对湘绣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工艺特性、艺术特色较为了解,并试图通过以历史年代为经,以名匠行状、绣庄兴衰、绣品分析、文化形态的记述为纬,基本勾勒出湖南湘绣千年以降特别是近百年起伏消长的主流风采。 刺绣是这样一种尴尬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在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消失与泯灭得最快的也是民间文化,刺绣亦复如此。百年湖南湘绣,一方面,她在抒写着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一边创造一边消亡的宿命。 本书提供的300多幅彩图,基本囊括了体现湘绣主流风采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力图相对完整地展现湖南湘绣的整体风貌。
南岳摩崖石刻、永州碑刻(包括浯溪碑林),构成了湖南碑刻主体板块。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首府长沙(有唐代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的《麓山寺碑》、宋代何致摹刻的《岣嵝碑》等),山势奇丽、万木葱郁的湘南郴州(有秦观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史称“二绝碑”的《踏莎行·郴州旅台》摩崖等),湘北重镇、风光秀丽的常德(有唐代诗人杜牧、李群玉等的《桃源洞》诗碑),山势峻峭、景致如画的湘两(有《复溪州铜柱记》铜柱铭刻等)和险峰奇岩、碧水青山的张家界(有清代龙起涛《桑植凿茅岩记》碑等)等,都是历代名碑名刻集聚之地,为记载湖南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镌刻了宏伟的篇章。《湖湘碑刻》一书,意在汇集上述碑刻的精华,弘扬兼容大气的湖湘文化,彰显独特诡异的湘楚艺术,揭示深厚的湖南历史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