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东亚,东南亚不用说,龙文化还远播美洲。美洲考古不断发现古代中国文化的遗物遗迹。据说,美洲发现的古代中国文字已在120个以上;古印第安的龙凤艺术无论在其内涵还是外在形式,都与中国的龙凤艺术大同小异。本书虽然没有涉足美洲的龙文化,但辟有专章,比较了舟山龙文化与东亚民族的龙王信仰,也为中国龙文化的传播性和世界性提供了新的例证。
20世纪30年代,杭州爱国实业家都锦生首创西湖绸伞。制作西湖绸伞,需精选浙江地区独有的淡竹资源、薄如蝉翼的江南丝绸,将一支细润的青竹,巧劈成三十二根,柔软的丝绸夹于篾青与篾黄之间,套色刷花,将秀丽的湖光山色徐徐展开。江南的丝与竹在西湖绸伞上得到了的演绎。
以卢宅为代表的东阳传统建筑,是东阳能工巧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工匠在营造过程中积累的木作、泥水作、石作、雕花作、油漆作的营建技术经验,展示了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精髓。卢宅营造,以其独特的“套照付照”、“退磉”技艺和“三销一牵”做法,丰富了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法式。
象山三面环海,深得渔盐之利,有着十分悠久的盐业生产历史。象山制盐长期因袭旧法,煮海为盐;之后历经板晒制盐、缸坦晒制盐、平滩晒盐,形成了今天的摊晒技艺,盐产稳定,成本低,效益高。象山海盐晒制技艺是历代盐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劳动智慧的结晶。
在中华文明体系中,江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独具。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全面展现了江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作者从文献与考古遗存着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传承创新。学理清晰,叙述精当,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化普及读本,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也是一本对外展示江苏形象的读物。
木渎为苏州的古镇之一,位于灵岩山下,春秋时灵岩山上建吴王宫殿,从越国(现浙江)运送来大批的木材,河里经常堆满了木材,所以叫木渎(渎是河流的意思)。 木渎镇的石家饭店因干隆下江南时曾在这里吃饭而,原是一姓石的和尚开的,据传干隆在这里吃了鲃肺汤和活炝河虾。鲃鱼是生长在太湖中的长十来公分的小鱼,鲃肺汤是用鲃鱼的肝和身旁的两块肉,再加鲜菇、火腿等制成,非常鲜美,干隆误认为是鲃鱼肺做的,误叫为鲃肺汤,其实鲃鱼是没有肺的,但皇帝这样叫了,因此也就一直叫了下来。鲃鱼只有在桂花开时到春节这段时间才能捕到,因此只有在这时才能吃到鲃肺汤。木渎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受太湖水体调节,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润温,干温冷暖,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天天高气
本书以实证的方法来探讨嘉道之际扬州、常州的文化,比较其特点异同,从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学术传承等几方面探究其成因,阐述两个地区学人、学派的经世精神,具体论述他们在经古文、经今文、词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并勾勒出两地文化的总体面貌。
李仲芳编著的《任伯年评传》通过对任伯年的生平事迹、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与任伯年交游的重要人物等的研究论述,全方位再现了任伯年所处的生活场景和成长经历,尤其是里籍考证、后裔世系等方面逻辑严密、材料翔实,许多属于手资料。《任伯年评传》还对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任伯年所处时期的海派状况、晚清时期萧山任氏其他画家等情况做了深人的研究,对任伯年的人物、花鸟、山水画艺术做了综合的研究与阐述,探索了任伯年的艺术思想以及任伯年为传统文人画向现代形态的转换所做的突出贡献,评价了任伯年对20世纪中国画的整体发展与创新产生的重大影响。
清代康乾盛世,两代帝王都在执政时数下江南,这是清王朝统治中国两个半世纪中的政务大事,也是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韵事。《康熙·乾隆两帝与西湖》是康熙、乾隆西湖览胜最权威、典型、内容完备、体例科学的历史纪实。
金华火腿是享有盛誉的地方特产。金华火腿的制作,精选猪的前、后腿,经修腿、上盐腌制、浸泡刷洗、晒腿整形、上架发酵、修正定型、堆叠后熟几大工序后,闻香定级,判断优劣。金华火腿的制作过程,由低温的冬天绵延至高温的夏天,“低温腌制、中温脱水、高温发酵”的核心技艺,保证了金华火腿的产品质量。
实用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审美创造与诗性气质,是江南文化在中国区域文化中最独特的内容。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江南审美生活是中国历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如何才能重新懂得古典江南的意义,除了各种保护江南文化的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能够懂得江南的心!故此——真正地了解真正的中国美学的精神,消除人们心中杂乱的审美知识,以便为可能重新进入到江南的诗意和朦胧境界提供一种审美机能,则可看作是《江南文化读本》的目的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