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王稼句根据苏州乡贤顾颉刚、俞平伯、王伯祥三人半个世纪前的夙愿,在其设想的基础上,选编蔡云《吴歈百绝》,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袁学澜《苏台揽胜词》《虎丘杂事诗》《姑苏竹枝词》《续咏姑苏竹枝词》《田家四时绝句》《吴郡新年杂咏》《吴门岁暮杂咏》,凡十册。蔡云、顾禄与袁学澜的生活年代分别为清乾隆道光时期和清末,其被收入本书的作品包括诗文、笔记、竹枝词等多种形式,这些著作涉及诸多清代江南风物民俗,尤为世所罕见,尤其是蔡云《吴歈百绝》和袁学澜《苏台揽胜词》等七种,系首次整理出版,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本书以潮汕文化精神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故事,用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剖析潮汕人文精神的两重性,革新潮汕传统文化,为潮汕文化注入新精神。
江苏,人文渊薮,文脉悠远。千年文脉故事如何 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2年夏天,首期文脉大讲堂开讲。莫砺锋、胡阿祥、龚良、张学锋、张乃格、包平、范金民、高峰、庄若江、徐兴无、程章灿、张新科、徐小跃、王月清、叶兆言、江庆柏、陈军等顶流学术大咖们先后走进文脉大讲堂,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本书原汁原味呈现江苏文脉大讲堂十六讲的内容,从 诗词里的大美长江 到 长江文明与神奇的北纬30度 ,从 范仲淹的忧乐人生 到 用文学为江苏画像 ,从 江苏古代学术传奇 到 国学与廉政 跟着专家学者们穿越古今,领略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文脉故事。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 江苏卷》是 书楼探踪 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信江密码》为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 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类别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精选74个上饶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00余幅图片,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
本书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编,为2013年12月2日至5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暨岭南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收录专题论文38篇,围绕族群源流、文化内涵、考古研究三个主题探讨百越民族文化源流特别是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和新研究。重要篇目有如苍梧县后背山发现的六朝时期俚僚文化遗址、瑶族千家洞在灌阳、侗族龙纹饰的文化内涵及造型艺术、华南秦汉越人窄坑墓的研究、汉至南朝岭南地区的陆路交通工具、六朝时期东南地区族群关系、江南对虎神的崇拜、华南“洞穴人家”的文化性质、马岭文化的初步分析、横岭山墓地墓葬布局、中国东南六朝墓葬中的越文化因素等,集中阐述了广东及华南百越考古研究的新发现、新进展,岭南南
《杭州一瞥》(精编版)是专注介绍杭州文化旅游和城市风貌的英文读物。一套四册口袋书,轻简便携,图文并茂,可读可听。该书由多位中外记者撰写,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蒋景阳教授主编,浙江七所高校英语专家联合改编、试用锤炼,商务印书馆国际团队精心打造。四个分册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杭州古往今来的精彩故事: 《访古探幽》以杭州悠久而独特的历史为主线,围绕西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讲述了吴越佛国、京杭大运河、南宋皇城的前世今生,马可 波罗游杭州的故事,以及西子泛舟、白蛇传、梁祝等传说。 《云水禅心》以杭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为主线,介绍西湖十景的形成和审美价值,钱塘江对城市演变的影响,独特的茶园、湿地景观,并寄禅心于山水之间,讲述东南佛国的历史及名寺古刹的今天。书中穿插钱王射潮、济公等当地传说,集趣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长江文化史》所论述的长江文化,正是这么一种大区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历代长江流域文化史的探索,展示出这一大区域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意义上说,这是带有填补学术空白性质的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过去说起中国历史文化,总是讲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当时流行的看法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元的,其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由之向外传播,以至各地。还有不少著作,把这种看法同文明兴起于大河流域的理论联系起来。西亚的文明初起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埃及的文明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印度的文明綮盛于印度河、恒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则在黄河流域产生和兴起。这种看法忽视了中国的河流一一长江。
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得到加强,为了能更有效地支配全国各地,中央王朝通过制定祭祀政策对各地民间信仰现象进行干预、指导,加强了正统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的渗透。那么,在中央祭祀政策实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分布于地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到底又是如何去“适应”王朝的祭祀政策的呢?民间信仰领域又曾出现过什么样的“洗牌、重组活动”呢?而这其中的主角,即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集团在参与、主导其变化呢?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对此尚无专门研究。本书将地理范围锁定在浙江地区,利用碑刻资料、地方志中的祠庙志、文集笔记以及民俗学的调查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现象作为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