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拥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它们是我省文旅资源中享誉世界的三张名片,是山西独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明珠。作者从古城的溯源及历史演变角度出发,用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铺展古代古城、县治、民居等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及文化风韵,带领读者感受平遥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风土人情。《世界文化遗产在山西:平遥古城》我们将力争以精美的画册形式,精细的三维剖切图,全面呈现世界遗产完整的镜像,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文字,凝练地、深入浅出地,全面审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人文意蕴。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早的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史。 在山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留下了为丰富的历史遗产,无论绘画、雕刻、彩塑,还是戏剧、音乐、诗词、书法,无不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而使历史、艺术和科学高度和谐统一的古建筑更令人瞩目。这些古代建筑,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城池、街道、民舍、梁、寺宇、庙堂、楼塔、陵墓等等,门类齐全,数量繁多。到目前为止,山西已发现宋代以前的木结建筑一百零六座,这些千年以上的古建筑在全国已是凤毛麟角,属稀世之宝;宋、辽、金三个朝代保存下来的建筑物较多,达近百座,殿堂楼阁皆有,梁古塔同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殊,结之巧,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至於元代之後各类结的建筑物数量尤多,其中不少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长诗《写石之心》为作者贺彩屏致敬(2015)考古发现,黄河东岸兴县龙山时期石城及大型石砌房址 碧村遗址 的倾心之作。全诗分七部分:序,最浪漫的事;第一章,写石之心;第二章,走向石城;第三章,一只灰陶;第四章,我偏爱这百里支流;第五章,合河;第六章,远古的呼唤。另配图片30余张,图文并茂颂扬了黄河东岸、晋西北黄土高坡上4000多年前的华夏文明。
本书收录了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藏三级以上文物463件,精选文物照片1200余张,文物信息详尽,包括收藏年代、来源、编号、类别、尺寸等,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山西革命文物的内涵,涉及实物类图片主要有战役战斗缴获物品、抗战刊物、奖旗、证章等。
《 基于地域文化的陕西特小镇策划研究 》一书,是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陕西省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编著完成的。 全书共分为两篇,其中理论篇共包含第 1 6章,实践篇包含第7 11章。 在理论篇中,第 1章、第3章1 3节由张小刚主编;第2章、第3章4 6节、第4章由李治主编;第5章由宋琪、李治、张小刚主编;第6章1 2节由张小刚、张韶洋、王媛、高思捷主编,第3节由金青梅主编。在时间篇中,陈美婷、赵海华主编第7章、第8章;陈小彤、李佳敏主编第9章;宋琪、惠楠茜、陈昱锦、于南德主编第10章和第11章,由金青梅、张韶洋、陈美婷、白冲杰统稿实践篇,*终由李治统稿全书。全书从框架设计、策划、过程协调、内容修改到*终定稿,成形出品由占绍文统筹管理。
本书是近20年来对中原文化核心区嵩山和周边地区古文化、古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辑辑录了31篇论文,分为综合研究、文物考古研究、地质地理研究、史学研究、相关研究5部分,在环境与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科学概念,阐释了以嵩山为中心形成的中原古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主源与核心作用。 本书适合考古、古文化、地质地理、环境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张会林主编的《青龙古镇:晋阳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一本展示太原历史文化的读物,从村史、地理、传说、文献碑刻、旅游发展等角度全景式地展示了青龙镇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全书内容十分丰富、材料真实可靠、分类科学合理、介绍详略得当。
《黑神话:悟空》游戏凭借其对中国文化的创新演绎而全球。游戏中的部分场景设计取材于山西的古建筑和名胜。从《黑神话:悟空》游戏到山西古建,本书通过多种讲述形式,向读者介绍游戏背后的历史文化与山西古建筑,希望读者能体验一次山西古建文化的探索之旅。本书集结了40余位文化名家,以山西知名的29处古建为主线,通过“特别讲述人”的倾情讲述和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反映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力求打造一部山西官方文化推介的作品。同时设置对话篇和启示篇,深入探讨游戏和文化的交融互动和发展前景。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了解山西物侯、社会、历史及民生等方面的综合性图书,全书以文明视角展示山西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图文相济的形式突出民俗文化的生动性和活态性,通过资料整理、图片搜集、文本研究、田野调查等方式,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俗资源,以求达到详述山西民俗事象的具体内容和独特之处。 全书分十册,即总论、饮食民俗、生活民俗、生产民俗、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民间艺术、游艺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总论”对山西省民俗文化进行概括分类。“饮食民俗”主要指山西特色饮食文化习俗,因其内容较多,故区别于生活民俗单独列出。“生活民俗”主要指民众生活的服饰、居住、交通等方面的习俗。“生产民俗”主要指民众从事生产工作的行业习俗。“信仰民俗”既包括自然崇拜、动物信仰,也包括各类宗教信仰和
巍巍太岳,山峦叠嶂,翠峰如簇,气清而势雄。沁源县就位于太岳山东麓。 沁源古属冀州之域,今属山西省长治市。西汉始置县,名谷远。北魏建义元年,因沁河发源于此而更名沁源。沁源蛰居群山深壑,历史悠久,独具古风古韵。不仅诸多古今轶事可溯可考,更有许多文字记载、歌谣故事可圈可点。 20世纪40年代,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经演绎过一幕幕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无数沁源优秀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来犯的日本侵略者。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太岳大地,染红了抗战胜利的伟大旗帜。沁源县也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抗日模范县”。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沁源又逐渐成为各类媒体的焦点而声名远播。八年以来,在科学发展执政理念指引下,沁源山乡变化翻天覆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晋商与晋中社会》以清代及民国初期晋省中部为考察中心,为表达方便起见,称之为“晋中”。 本书内容具体分为以下10章: 第1章,探讨晋中人口的地域流动、社会流动及当地民众职业的多样化,并揭示晋中商风之盛的社会实况。 第2章,展现商人的婚姻生活:当地婚姻圈的变化、婚龄的大小和特点;商人妇的相思愁怨、困顿劳苦、健康状况、婚外情及商人缺子的隐忧等问题,拟构出一幅昔目晋中商人婚姻生活的多维画面。 第3章,对晋商的家族经营、家族教育和家族救助作一粗描。 第4章,述及生意场中的商人生活,涉及晋商学徒制习俗和礼仪、生意场中商人的书算学习、行为规范,晋商的标期、诚信等问题,重构昔日生意场中商人生活的特定图景。 第5章,叙及晋中社会某些传统手工业的兴盛和近代工业的勃兴;揭示晋中民众与市场的密切联系,展现市镇的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