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俗语研究》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他们利用熟悉母语和长期从事山西方言调查研究的优势,锲而不舍地进行深入调查,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创建了语料数据库,为《三晋俗语研究》的写作和下一步的继续研究奠定了比较充足的资料基础。 但《三晋俗语研究》并不满足于资料的罗列,而注意运用汉语语汇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所收集到的大量方言语汇资料,从结构、语义、内部比较、认知研究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分析,既有语汇的概括研究,又有对语汇的组成部分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成语等的重点深入研究,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方言语汇系统。书中还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山药蛋派”作家作品中运用俗语的情况,分析了语言大师赵树理运用民间语言的高超技巧,有助于帮助读者学习和提高运用语
从小生活在乡村,只是从远山近水的视野中,能够感受到乡村的无边无际,儿时的我真不知道山的那边除了自己熟悉的村子之外,还能有什么。乡村是什么?在孩童的心灵里,村头场院里高高堆起的谷草垛、码放的齐整整的麦草山,才是自家的村子;村首那残破的奶奶(送子观音)庙,亲族老人们在封禁甚严的年代偷偷给奶奶神进香的那份胆怯与虔诚;逢五遇六的庙会上人山人海的喧闹,戏场内青年男女的打闹与嬉戏;星辉月朗下端着盛满“和子饭”的海碗在井台上说东道西的那份惬意——这就是乡村的风情和乡村的生活。 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生活的体验,是伴随着成长和教育的结果。从此才有了乡村以外的生活经验,也才有了乡村与乡村之不同的认识。 晋中的乡村因了历史的成因,拥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特色和民情风俗。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晋中的祁县、太谷
千百年来,长治的先民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更替,饱受了多少岁月的沧桑,然而,他们却坚守故土的文化之魂,带着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美好理想,载歌载舞,用独特的民间艺术洞穿时空的隧道,诠释生活,演绎历史,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崇尚和追求。
《山西三晋文化:文化中国系列》共分为:建筑与历史;科学与工艺;生活与传统;饮食文化;实用信息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辽金故都——大同;清凉胜境——五台山等。
本书以清代及民国初期晋省中部为考察中心,为表达方便起见,称之为“晋中”。 本书内容具体分为以下10章: 第1章,探讨晋中人口的地域流动、社会流动及当地民众职业的多样化,并揭示晋中商风之盛的社会实况。 第2章,展现商人的婚姻生活:当地婚姻圈的变化、婚龄的大小和特点;商人妇的相思愁怨、困顿劳苦、健康状况、婚外情及商人缺子的隐忧等问题,拟构出一幅昔目晋中商人婚姻生活的多维画面。 第3章,对晋商的家族经营、家族教育和家族救助作一粗描。 第4章,述及生意场中的商人生活,涉及晋商学徒制习俗和礼仪、生意场中商人的书算学习、行为规范,晋商的标期、诚信等问题,重构昔日生意场中商人生活的特定图景。 第5章,叙及晋中社会某些传统手工业的兴盛和近代工业的勃兴;揭示晋中民众与市场的密切联系,展现市镇的
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背景,叙写了作者在那里生活工作的几年时间内的所观所思所想,浓郁的地域文化,有滋有味也有辛酸的沙漠生活,带我们一同进入辽阔的大漠深处。书稿涉及沙漠内的自然人文和地域生活,是大陆散文界少有的边地题材的作品合集,其中文章在国内各大期刊发表,并被《新华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读者》及各类文学年选和选集收录。
晋南诸渡,既是历代漕运的重要码头,同时也浸濡着古老文化的润泽,秦时明月汉时关阙,唐代风华两宋风流,喧腾的古渡头,至今还残留着中华文明进程的吉光片羽,禹门渡、蒲津渡、吴王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这一个个渡口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黄河一进入山西就气象万千起来……开发早的莫过于三门峡——风陵渡——蒲津渡一线的晋南古渡。早在春秋时期,这条水道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这里既是历代漕运的重要码头,同时也浸濡着古老文化,秦时明月汉时关阙,唐代风华两宋风流,至今还保留着中华文明进程的吉光片羽。吕梁山西侧,山与河相唱相和,一个个险关要塞雄踞山巅、俯瞰大河。天桥峡水寨,禹门口听涛,石门兀立只不过是这条桀鷔不驯的大河小试牛刀的作品而已。壶口上下,任由巨流滚滚,惊
曾几何时,三晋的豪商巨贾富甲一方,雄视海内外;从古至今,山西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争艳于黄河流域。 屋宇高峻、气势恢宏的晋商豪宅;质朴无华、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录了一段兴衰的沧桑。也讲述着一串串令人感叹、感伤而又沉思无限的动人故事……
哪个地区生发蕴育了中华文明? 哪座山脉被称为“华夏龙骨”? 你所了解的太行是一座山脉?一个区域?还是一种文化?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一系传承延续,而其他古国已经断裂分化? 为什么经历征战迁徙的史前部落,后都选择在太行地区安顿? 为什么大洋彼岸的美洲印第安人,保留着中华远古文明的痕迹? 为什么隋唐风云争霸,唯有太行地区的李氏家族终赢得天下? …… 众多谜底,太行三部曲将为你逐层讲透、步步展现,带你走进史前蛮荒世界,从那里开始解读八百里胜地的上下五千年文明。
近年来,晋商文化无论在文艺界还是学术界都是追逐的热点,关于晋商的话题常说常新。《走向晋商文化的深处:晋商伦理的当代阐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晋商文化的灵魂——晋商伦理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对其进行了哲学层面上的理性分析和提升。 首先本书深入分析了传统儒家文化与晋商伦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儒家文化是如何在深层培育、滋养了晋商精神;其次在深入考察山西社会经济、文化、地域等特征的基础上,概括了晋商伦理思想形成的内在根源和外在条件,揭示了晋商伦理文化的主要特征和现代意义;再次,在认真梳理晋商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阐释了晋商的义利伦理观和信用伦理观;后,在翔实调研晋商文化典型案例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乔家和常家的商业活动,系统地论述了晋商乔家和常家的商业伦理思想。
古今中外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本丛书讲述近代中国(有的商帮上溯到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旨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怠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商人和消费者,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我们的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我们的国情乡情密不可分。弘扬各商帮和各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当今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争、差异定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京津晋皖四地专家学者精心打造,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指导支持。本丛书视野开阔,气势雄浑,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既是政府官员的历史读本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自汉武帝凿通西域开始,这里逐步形成了一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镇和都会,承载起捍卫边疆和沟通中西的重任,扼中西交通,纳东西文化。中原传统文化从这里输出,影响着西方世界,而西方文化又从这里传人,与中原传统文化交汇融合。印度佛教从这里传人而东渐,佛教的兴盛使这里获得了佛都的美誉。而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及多民族的杂居又在这里留下了显明的民族生活习俗。东西交通发达,中外文化交汇,各民族风俗熔融,从而使这里商贸发展,百业兴旺,并形成了特有的地方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渥洼池诉说着敦煌数千年的历史,而古代壁画和塑像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及藏经洞的数万件文献珍迹又准确而具体的记载着当时敦煌人的真实生活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