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本书主要通过历史上梅州地区的书院介绍客家文化教育。书院的藏书、讲学与祭祀,对历史上客家梅州民间崇文重教之风的兴盛与慎远追宗的中原礼俗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书侧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客家自然环境的背景下,从历史上梅州的书院建设与发展事实出发,介绍客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客家(梅州)本土的文化教育与民风教化等问题,为外界认识了解客家民系文化内涵、崇文重教传统提供一个新视角、新思路。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不少人将此书的出版作为新文化史的肇始,作者也由此奠定了其作为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的国际地位。《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題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作者犀利独特的学术眼光、超乎寻常的选择问题的角度、出人意料又出神入化的切入主题的方式、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叙述,都有助于读者读懂何为社会文化史,并了解其中史学研究范式演变的轨迹。
本书采访了上百个艺人及相关保护人员。调查内容包括闽台民间曲艺,如答嘴鼓、讲古等;民间音乐,如南音、北管、笼吹、十音八乐、食闹音乐、莲花褒歌等;民间舞蹈,如拍胸舞、车鼓弄、牛犁阵、龙舞、道情(民间二人转)等;民间戏剧,如闽剧、梨园戏、潮剧、高甲戏、歌仔戏等。通过对福建和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事项进行田野调查,总体上摸清了闽台地区现存的艺术种类及现存状况,理清了闽台与艺术两者间的渊源与联系,进而分析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探讨保持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为研究闽台客家民系与 客家文化的专著。首先论述了客家民系的酝酿与形成 、发展,着重论述了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其次细致地勾勒了客家人从 大陆原乡向台湾迁徙的历程,台湾客家人的分布情形 与艰苦创业历程,尤其对学界比较忽略的汀州客、漳 州客和福佬客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台湾客家人的 抗日斗争史、当代台湾客家人社会抗争运动也做了比 较详细的描述。《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后探讨了 客家文化在原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台湾 的传承与变迁情况。本书由谢重光著。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其令人感到崇高与神圣,伟大的康德如是说。 本书文字始于雅典,纵横东西方,回眸数千年,将令你思考“人类文明”这一重大主题。 作者认为,古希腊正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源泉,并首次阐述了古希腊文明本质的特征:四大公理(竞争精神、思辨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两大定理(科学和民主)和一大原则(公民)。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和理念,人类社会迄今的进步将绝无可能。然而“和古希腊相比,现代社会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功利;少了一些超脱,多了一些现实;少了一些崇高,多了一些世俗”。 面对现代社会的流光溢彩和华美外表,作者怀揣着忐忑,寄予了一份美好的期望:“如果我们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仍然保持古希腊的精神文明,那么世界必定如同此时的爱琴海——风和日丽。”
《闽台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是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提升自身学术实力,更好服务于海西建设所组织编写的。全书收入数十篇有关闽台文化的论文,从不同角度闽台文化的各种现象进行探讨,力求推动有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增强两岸的联系与交流。本辑包括:“试论外省人在艺术方面对台湾社会的贡献”、“闽台信仰文化增强民间弱势人群自信”、“试论民间信俗文化在闽台交流中的新态势”、“台湾关帝信仰的兴起与发展考论”、“闽台商贸关系浅探”等文章。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乡者,故乡也, 土者,民间也。 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 数字化的今天, 世界风云变幻。 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 老村、古镇、旧宅、败词、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过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是一座现今保存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作者研究福建乡土文化多年,本书试图追溯培田的历史轨迹。
本书是考察了粤台两地部分客家家族的源流,并从土地制度、地方基层社会组织、地方基层武装组织以及精英的社会活动等角度,探讨了这些家族在台湾播衍与发展的历程。全书一方面从微观以及在地的角度考察移民的定居过程,另一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考察移民的来源。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较为完整理解整个客家移民的空间来源,进而理解其在移民接收地社会网络形成的历史渊源与行为逻辑。
多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试。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通过此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是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四卷(上)述及中亚的王朝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第四卷(下)则涉足这一广大地区各族人民的
以客家民居围龙屋为核心的客家村落,是客家文化的物化表现。客家民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心态和艺术审美观念。一个村落民居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本书以客家传统村落民居中*特色的围龙屋为中心,展示客家传统民居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客家村落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客家传统社会的关系,阐明客家村落民居对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变迁及其独特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何谓客家?何谓客家文化?长期以业一直在学界存在严重争论。影响所及,小至于对某一人物之是否为客家而激辩不休,劭父孙中山之出身即是一例,大至于对客家构成的成分和渊源历史都存在重大歧见……本书将两岸学者的研究成果成集,将“客家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学术层面。
客家方言是客家人在迁徙中形成的一种交际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原古韵,但又有所发展,吸收并融化了客家土著的语言成分。本书对客家方言主要是梅州客家方言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客家方言的分布、形成及文化底蕴;客家方言的语音;客家方言的词汇;客家方言的语法;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客家方言的保护。通过对客家方言的生动展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
本书以粤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客家地区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民间信仰以及民俗的社会变迁及其功能和意义的变化,形成对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的总体把握,以探寻其发展、演变的轨迹及社会意义。作者从事相关研究多年,在历史考证和现状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对客家民间信仰的开发与利用及保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本书以粤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客家地区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民间信仰以及民俗的社会变迁及其功能和意义的变化,形成对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