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学者的思想高度,通俗化的大众语言,以及长期的旅美实践,加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述了美国历史的背景,演变和成因,让我们从历史、生活、爱情、经济、文学、艺术、社交等个层面全面、立体、系统地鸟瞰美国的全景,进而较为容易地、清晰地了解美国及美国民族性的成因,以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兴衰历程。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 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
民俗可以说是某一族群特定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关的一些物质东西,它们都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自我的社会生活的历时延续中积淀、传承下来的习惯与器物。在民间有着“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俗谚,其意涵是: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地方风俗。换言之,这句俗语强调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便是同一民族如汉族的不同地方族群,虽然在文化的深层结构或大传统上有着共性,但其地方的特殊性或小传统也经常会在表层结构,即在民俗方面显现出来,而这些特殊性是同该族群或该地方的历史进程中的某些事件或对地方环境的适应等诸多的偶发事件相关。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些特殊性都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 以上述的观念来看闽南人的乡土民俗,有两个问题必须首先解释一下。其一是闽南文化的概念问题,其二是
《反思欧洲》是迄今为止有关欧洲的论述中别树一帜的著作。作者从欧洲的地理、文化、政治、思想等层面高屋建瓴地鸟瞰欧洲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莫兰从欧洲的概念与文化信息两方面论述欧洲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给我们传达欧洲的文化自我批判精神。莫兰关注的不仅不是学派的分梳,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思想的起承转合。莫兰关注的是思想史上的大开大合;是观念与观念交锋之后的峰回路转,起死回生;是思想源流相互碰撞时的火花飞溅;*旧学说更替时的静寂与空旷;是阴阳互动中一以贯之的精神脉冲。在莫兰的精到、辩证而富有张力的笔下,欧洲文化宛如一幅光色对比强烈的现代水彩,多元而又统一,相反而又相成,冲突而又互赖。 欧洲的特征是什么?莫兰在此书中谈到欧洲文化的多源、融合、探索精神、认同紧张及其脆弱性等多重特点,笔者希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其令人感到崇高与神圣,伟大的康德如是说。 本书文字始于雅典,纵横东西方,回眸数千年,将令你思考“人类文明”这一重大主题。 作者认为,古希腊正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源泉,并首次阐述了古希腊文明本质的特征:四大公理(竞争精神、思辨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两大定理(科学和民主)和一大原则(公民)。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和理念,人类社会迄今的进步将绝无可能。然而“和古希腊相比,现代社会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功利;少了一些超脱,多了一些现实;少了一些崇高,多了一些世俗”。 面对现代社会的流光溢彩和华美外表,作者怀揣着忐忑,寄予了一份美好的期望:“如果我们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仍然保持古希腊的精神文明,那么世界必定如同此时的爱琴海——风和日丽。”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道德的萌芽。那时人们使用简陋的石器、木器和骨器去征服严酷的大自然,为了生存,终日与大自然和野兽作斗争,无暇顾及其他,此时的意识尚属“纯粹畜群的意识”,与人的本能还未完全分开。婚姻形式主要是原始杂交和血缘群婚。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和关于人类、民族来源的神话,其中尤其是关于兄妹成婚、姐弟成婚、母子成婚、父女成婚的神话,便是这种群居共处、血缘婚配道德观念的反映。人际关系完全处于天然的自发状态,但每个人又天然地服从集体的需要,自发地与集体融为一体。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慎思之”,“说的是在治学穷理中,“学”与“思”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学”一般指了解事实、获得相关的知识,“思”则是从事实和知识中获得全面、深刻的道理。“学”是“学其事”,“思”是探究其“所以然”。“学”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思”是“学”的必然要求和深化。学有所思,思有所学,才会有收获、有所得、有所用。大凡有创新、有价值、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无一不是研究者经过由“学其事”到“穷其理”的过程,是“学”与“思”的成果。我校的学术丛书名之日“学思文库”,就蕴涵此义。也许,我们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学思文库”的出版,倡导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本书是一部详细描述包括台湾在内的粤东祖地客家人传统风俗习惯的民俗志,也可以说是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虽然是一部粤东客家地区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的民俗志,但是,由于房先生的渊博知识,书中不仅纵向地对当地近代以前的民俗做了比较研究,同时还横向地跟粤闽赣台和其他地区的客家民俗做了比较研究。因此,本书对加深理解客家民俗的持续性和变迁结果,增进了解跨地域性客家民俗的异同,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通俗易懂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即便像我这样的外国人,读了也很容易理解。这就使得利用它与海外的客家地区做比较研究变得很方便。这应该归功于房先生所具备的冷静的视点和高度的民俗学理论素养吧!
本书把一个城市整整几个世纪的历史、行业发展和世俗风情直观地介绍给读者。历史的演变、行业的兴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栩栩如生、娓娓道来。三百六十行行行生风,回味当年市声充耳,遐想昔时街坊杂趣,此时无声胜有声。《福州老行当》与其说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值得研读的课本。这既是写给福州市民饭后茶余消遣的书,更是一本写给有志创业者的研读课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力求生动,但不是为了追求生动而改变和虚构历史,而是尽量让历史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书讲述的是: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作记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传说,是早的口头叙事的文字之。
《福州习俗》的出版,其意义不言而喻。它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和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的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 的确令人难以忘怀。尽管旧有风习的消逝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悲喜剧,但人们仍怀着缱绻之情,愿从书籍中了解和认识它们,以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
河源,是山与水交相辉映的完美搭配是历史与人文源远流长的深厚积淀,是仁与智的融合.已经远远超越了山水自然的价值。“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里?眉眼盈盈处。”宋人王观的阙山水词,用来描述河源恰到好处。 水在山中偎,山在水中立,山水勾曲相连,互为依存,天然而为一幅绝妙的画卷展开,呈现出一种壮美和婉约!
《碎金文丛: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为有名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记录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间在闽粤、南洋地区和苏联的考察见闻。“华侨为革命之母”,《碎金文丛: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对于闽粤社会与南洋华侨的观察叙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风俗民情,及其与靠前革命千丝万缕的联系。1935年作者游览苏联,细致记录下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工农生活,亦具珍贵价值。
“客家与梅州书系”分《客家新探》、《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艺韵》、《客家民俗》、《客家诗文》、《客家之子》、《客都梅州》八本书,每本书20至25万字之间,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地对客家文化进行整理、推介。“客家与梅州书系”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是其“新探”,先声夺人;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正是上述几大特色,使这套书系既有高品位、高格调,又通俗易懂。本书为丛书之一。
在印度、中国以及西方,关于印度文化和传统的书籍为数不少,其中,给戢留下为深刻印象的当数A.L.巴沙姆的杰作《神奇印度》(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这本书完成于1954年,是为了迎合西方学者和读者的口味而作的。毫无疑问,巴沙姆的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同时也是对古老印度的追思。然而,他对作为印度主流宗教的印度教表现出了不必要的苛刻。在中国,关于印度文化和历史的作品并不多。季羡林、金克木、林承节、黄心川、王树英等杰出的教授和学者的作品也被地理政治学的影响所掩盖。正因如此,姜玉洪教授的这本书适时地出现,并为中国的印度文化研究做出贡献。他的著作不仅尽力填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充分展示出了他对印度文化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理解。他通过“梵我同一”(Brahmatmaikyam)、“解脱”(Moksha)和“达摩”(Dharma)等观
丛书既名“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顾名思义,是以文化为讨论对象,以关系为切入点,在闽台的背后,涵盖的其实是两岸,所涉及的也不单纯只是文化问題。它是以闽台为中心,民文化为重点,来论析两岸关系的一套系列著作。丛书的选題,包括了林国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闽台区域文化研究”,刘登翰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基金项目“两岸文学艺术的文化亲缘研究”,以及福建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项目“闽台文化关系研究”等诸个课題。
笔者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置于世界格局变迁、世界人口流动和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置于澳大利亚历史发展长河中进行系统阐述。在充分占有外文材料的基础上,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将理论探讨与实证考察相结合;在对当代世界的文化多样性问题和多元文化主义从理论上进行总体探讨的基础上,从战后移民发展与澳大利亚社会人口和民族文化构成的变迁入手,紧紧围绕澳大利亚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澳大利亚处理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与政策演变等问题,动态地考察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由多元文化社会现实、多元文化社会思潮再到多元文化社会政策的客观发展过程,对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产生,政府对付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与政策的演变,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盎格鲁一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公元4世纪初,他们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逐渐在南方一带扎根,开始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并渐渐形成自己的方言、宗族文化和各种习俗。
世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其历史、地理、宗教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特点。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员往来不断增加,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的快速发展,使2005年多达8亿多人次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流动。这一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人次为3100多万,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近100个,而来华入境旅游人次则多达1.2亿。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入境旅游,亦或是各种国际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交流,都需要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懂得他们的礼貌礼节、喜好和禁忌,以达到相互尊重、友好交往、增进友谊的目的。 本书收集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73个国家的礼节习俗、宗教习俗、姓名习俗、节日习俗、饮食
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本书从言语举止、饮食、爱情、生活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让读者更深刻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何西方人更顺利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