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20年的西藏游历为基础,在多年摄制、拍摄西藏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和他的摄制组多次走遍了西藏74个县,拍摄了典型景观和人物口述实录,以及舞蹈、原生态音乐等。 本书是讲述他走遍西藏7个地级行政区,在各个县、乡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他记录这些拍摄过程中的事件。作者试图向这个世界解读西藏。 作者将本书按照西藏的春、夏、秋、冬分为四个部分,每篇开端以坛城的制作过程作为穿插,用真诚的文字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记录了西藏的全貌。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通过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的英雄故事,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斗争。 与世界上其它一些著名的英雄史诗相比,降边嘉措编著的《格萨尔王全传(上下)》有两个显著特点:,它世代相传。至今在藏族群众、尤其是农牧民当中广泛流传。是一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一部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它是世界上长的一部英雄史诗,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就篇幅来讲。堪称世界史诗之。 在《格萨尔》的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史诗直接的创造者、忠诚的继承者和热情的传播者。 “《格萨尔》诞生千周年活动”作为2002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项目,充分说明《格萨尔
人文西藏 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 西藏风情 系列:包括《雪域经轮 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 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 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 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 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 西藏历史文化名人 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 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 西藏民俗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民俗形式多姿多彩,饮食、服饰、居住,茶醇酒香、色彩斑斓的西藏生活民俗;诞生礼、婚嫁、丧葬,西藏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苯教
本书是CCTV4(国际频道)和纪录片频道等多家视频网站热播,并获得视频网络高度追捧的央视开年大作《第三极》图文珍藏版。 本书秉承原片创作风格的优秀“基因”,以国际化叙事方式讲述地球处人类生存的30多个真实感人故事,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情况,体现了独特的高原社会风貌、自然风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充分表现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样态,是一部“洗眼涤心”之作。 本书文字清新,配图精美。加入了纪录片的延伸阅读、拍摄花絮、观众评论集萃、专家研讨会述要,以及《第三极》推荐自驾线路等信息,丰富了内含,弥补了电视片载体难以体现的不足。 赠送的珍藏版DVD是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的艰辛是给广大读者的特别奉献。
本书课题组成员先后数次到西藏及其邻近的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藏区进行实地考察,历经数年,获得了对于西藏唐卡传承与保护状况的基本认识。课题组成员研读了相关藏文、汉文和英文文献,包括藏文史籍中与唐卡相关的记载,增强了研究的历史纵深感。本书从当代西藏唐卡传承、保护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于当下西藏的唐卡传承与保护现状,力求发现目前唐卡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西藏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咨询意见。
阿里,夹在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腹地横亘着冈底斯山脉;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接壤,与新疆、日喀则、那曲相邻。 神山圣湖及四条大河标的了阿里的神圣:冈仁波齐,玛旁雍措,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 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秃鹫、斑头雁、棕头鸥、*……它们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 古老的文明从这里发源。千年的壁画,描摹着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愿景。 早在吐蕃王朝于藏南谷地发祥之前,藏西北就已经有了一个光耀的王国,名象雄。它远在一隅却显赫一时,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谜团。 存在了700多年的古格王国,留下了托林寺,东嘎、皮央石窟的精湛壁画,留下了古格王宫与佛寺交融的艺术,以及香孜、玛囊、卡尔普、多香、达巴等未被开放的遗迹…… 镜头中的“阿里”只是时光
人文西藏 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 西藏风情 系列:包括《雪域经轮 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 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 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 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 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 西藏历史文化名人 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 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本书全面介绍了清末民国西藏地区宗教上层人物九世班禅的生平掌故,九世班禅不仅佛学造诣极深,而且有政治远见、顾全大局。书中精当利用历史文献、典籍、档案资料等,真实展示了一个宗教领袖
一部青藏高原旅行故事集,以旅行者的视角书写古老高原的风土人情,讲述高原上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一辑 到离天近的地方去 ,行走在高原,每一场邂逅都是奇遇:雪山,湖泊,星空,牧场,荒原,善良的牧民,幸运的旅人;第二辑 与神的孩子相遇 ,记录旅途中因缘际会的藏族友人:用画笔看护留守儿童的唐卡画师;用电影和世界对话的藏族青年导演;从草原牧场走上戛纳电影节红毯的牧民姑娘 他们往返于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梦想与现实,他们的生活史勾勒出古老的高原从过去向未来延伸的轨迹。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
《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堪称一部巨著,作者通过对西藏长篇史诗的深入研究,充分探讨和详尽阐释了流传西藏的这一既是历史文献、又是文学文本和说唱艺术的神奇现象,作者以其辽阔的视野,雄心勃勃地向我们讲述了关于藏族神奇长篇史诗本身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内容。 本书的部分是设想为了将非内行的读者领入这一问题的迷宫(章)、向未来的研究者指出我多年来积累的资料(第二章)、将研究者的注意力首次转向他将会正确评伦其价值与相互关系的各类文献之中(第三章)。 第二部分也非常简单,也不会提出问题。这些故事所处的地理范围(第四章)出自格萨尔史诗本身并由一些互相独立的史料相佐证。此后的一章论述了该英雄人物(史诗中的主角人物)所属地区的历史,该地区的头人或首领仍在仰仗的名望。惟有与史诗独立无关的藏文和汉文历史文
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国内外藏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藏学研究在21世纪的繁荣和深化。 收列条目,坚持学术性一。地域则以西藏自治区为主,适当收入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族地区及北京、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与西藏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共收词目790条,配以珍贵历史图片144幅(重版为184幅)。 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音序分部编排,再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了安排图片位置的方便,对个别词目的先后次序作了调整。 因排版原因,按照我国藏学界使用惯例,以拉丁转写附注藏文和梵文、巴利文等文字。 目前藏学学者由于受到藏语方言的影响,音译藏语或藏文为汉文时,同名异译现象较为普遍,《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为方便读者使用,对异译的译名做了一些规范,力求统一。
青藏高原以其壮美自然的风光和朴实的生活图景吸引了无数的关注和迷恋。相对于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是地球的 第三极 。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中,人们为了个体生存与家族幸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共生,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奥秘就藏在《第三极》里。本书是大型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同名图文珍藏版,本书用30多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为读者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独到的高原社会风貌和自然图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本书聚焦当代西藏人的生活,呈现当代西藏的心灵史,贯穿了一个看来平淡无奇,实则关乎国家、民族以及个体生命根本的人文主题。本书秉承原片创作风格的优秀 基因 ,以国际化叙事方式讲述地球处人类生存的鲜活故事,从人与自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青藏高原碉楼研究》在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依据建筑材质、平面形制、内部构造及建筑特征的不同,首次提出青藏高原碉楼存在两个大的区系类型:即横断山区系类型和喜马拉雅区系类型。这两大区系类型的分布,前者以川西高原即东部藏区为中心,后者则以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为中心。这两大区系类型的划分,是本书对青藏高原碉楼整体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它反映了青藏高原碉楼发展进程中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地方传统。
《中国藏药(汉藏对照)》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专项重大资助项目之一,是科技部启动的 藏药古籍文献的抢救性整理研究 的子课题,是一部传统与现代药学结合的藏药工具书。《中国藏药(汉藏对照)》参证古今中外有关文献,收载的藏药由植物类药、动物类药、矿物及其他类药三部分构成,均是藏医临床上常用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藏药,介绍了每一味藏药所属原植(动、矿)物名称、藏文名、音译名、拉丁名、采集加工方法、人药部位、性味功效、药理作用等内容。在药理作用方面,结合了现代药理研究方式,记录了大部分药物的动物病理实验、活性成分分析、毒性等内容,对广大读者了解藏药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藏药传承与发扬、弘扬民族特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西藏雕塑是西藏艺术的集中体现。本书力求以通俗、简练的文字,对西藏佛教雕塑的发展、题材、流派、特征,以及寺院雕塑、佛塔雕塑等进行较全面的叙述,对造型艺术中的雕(木雕、石雕、金属雕)、刻(木刻、石刻、印刻)、塑(泥塑、擦擦、酥油花)等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既是读者了解西藏雕塑的工具书,又能使读者获得西藏艺术方面的启迪,颇具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唐卡是藏语的译音,原意是指各种质地的卷轴画,它色泽亮丽,流光溢彩,具有鲜明的藏族艺术特色,是西藏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艺术历史悠久,据西藏传说,早在佛教传人西藏的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就已出现,现存早的唐卡是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的画作,但15世纪前的存世品数量很少,存世数量多的是17、18世纪的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上千幅唐卡,全部是清代皇家的藏品,王家鹏主编的《故宫唐卡图典》汇聚了18世纪西藏与内地画师创作的一批珍贵作品。这批唐卡艺术精华,集中代表了西藏唐卡艺术在内地传播发展的面貌。
《微观西藏》(汉英版)是一本以“微博体”形式展示真实西藏的书。该书追求新媒体环境下*阅读体验,用短的文字还原了那些了解西藏的人心中真实的西藏。中英对照、图文并茂,通过大量鲜活的见闻、细节和故事,发掘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全书共收录520余条精彩微博,150余张精美图片。内容包括大量鲜活的一手的见闻,深入浅出、客观中肯的涉藏言论、语录和访谈,以及有趣、独到的细节和图景。 该书在形式和内容上皆有创新——形式上见微知著,把新媒体的理念和精髓引入到传统的图书出版中,采用更能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微博体”,在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方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内容上大题小作,用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形成一条条精彩的微博,虽然是碎片式呈现,但每一条微博都是精华,都能独立呈现一个事实,传
青藏高原以其壮美自然的风光和朴实的生活图景吸引了无数的关注和迷恋。相对于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是地球的 第三极 。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中,人们为了个体生存与家族幸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共生,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奥秘就藏在《第三极》里。本书是大型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同名图文珍藏版,本书用30多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为读者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独到的高原社会风貌和自然图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本书聚焦当代西藏人的生活,呈现当代西藏的心灵史,贯穿了一个看来平淡无奇,实则关乎国家、民族以及个体生命根本的人文主题。本书秉承原片创作风格的优秀 基因 ,以国际化叙事方式讲述地球处人类生存的鲜活故事,从人与自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国内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
《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系《清季民国康区藏族文献辑要》、《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的姊妹篇,这三部书籍合称《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资料集》。 《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主要收录稿本、抄本或市面上少见的资料。由于它们数量少,篇幅不一,难以按照内容加以分类,只是依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本辑共搜集了各类资料13部,其中稿本有6部,它们是《西藏改流本末记》、《道孚公牍》、《治理康区意见书》、《昌都历史述》、《廿四军机要处有关康区交通档案》以及《玉树地区调查记》,约占资料集的50%。 可以这样说,除了目前康区各地政府存藏的历史档案,以及《赵尔丰川边奏牍》、《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等重要资料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资料集》基本上搜集了现在社会上能够找到的资料。余下的工作便是如何有效地加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