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红茶的山田诗子,不但通过红茶品牌“卡雷尔·恰佩克”推广红茶,也尝试利用书籍让更多人人了解红茶。在这本《山田诗子的红茶时光》中,她把自己对于红茶的知识和深厚素养通过美丽可爱的插画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内容,向所有对红茶有兴趣却望而却步的读者发出呼唤:来吧,一起尝试泡一杯红茶,享受有红茶陪伴的生活。 在红色、水蓝色、海军蓝、白、柠檬黄、姜黄等鲜艳靓丽的色彩交织中,山田诗子把关于红茶的产地知识、分类方法、冲泡形式一一道来,并且大方贡献出自己的食谱,教大家做各种适于搭配红茶、冰红茶和奶茶的点心。她还告诉大家,怎样轻松地办一场基础茶会。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红茶的书,但也是一本讲述红茶生活的书。有红茶陪伴的日子,原来如此简单和美好。
十三行 活动所形成的街区、曾是 中国*商埠 所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清帝国的广州一个经济 增长极 ,对此后长期的城市建设给予了 正能量 作用。今天,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其相关历史地段,既是千年商都、世界名城 广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涉外文化商贸寻根旅游的一笔巨大的空间环境资源。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分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第一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作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为杭州的南宋”,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定类,专名定位。同时,地名也是社会的产物,其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且明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推动区域地名研究可以透视地区开发进程、人类活动轨迹和地理环境变迁,彰显地区人类对所在区域的认识活动和历程,并为新时期地名命名提供指引。本书是广东地名研究的拓荒之作,其在广东地理环境认知基础上,根据该地区地名的历时性特征,从类别、区域分异等层面展现广东地名景观既可悟又可视的景观表征。本书的相关研究对国家新时期地名命名和地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快速城镇化、乡村旅游和乡村转型变革背景下,传统村落正遭受不同程度的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许多极具价值的文化景观正面临消亡的危机。基于此背景下,本书结合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综合应用风景园林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究村落乡土景观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本书以畲族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村落中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构建景观基因谱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景观基因图谱,解析畲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排列结构、内在肌理及形成规律,剖析聚落外在表征与文化内涵的联系,最后提出有效的乡村文化景观基因保护和传承路径。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韩山书院在潮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把它恢复,无疑可以笼络潮州人心
16.69万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16.69万平方公里的壮丽画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驱散中国上空的阴霾,打造自由光明的新天地,凭借非凡的智慧、超群的胆略、豪迈的斗志,在江西大地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导演了中国革命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在安源形成,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南昌诞生,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创建,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四破铁围奇中奇”在江西苏区演绎。 江西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发祥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
《博自客家》一书以博白、陆川、浦北、合浦、钦州一带乃至全广西、全中国深厚而又鲜明的文化积累,向世界阐明一个崭新的观点:客家民系是中原南迁汉民的特别群体,客家民系的本质特征是中原情结,具体表现为带着中原祖居地的郡望堂号走,永远不忘客家口语与唐宋以前书面语相一致而又走近普通话的祖宗言,做好“厅厦”继汉唐,承传耕读与勤俭崇文尚武谋强盛。
这部书是对城市历史的解读,也是对中国何以是中国的解读, 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精神的找寻和解读。这里的六千年不仅是城市的六千年,也是中国的六千年。南京作为华夏历史中的枢纽之城,中国南北文化板块的枢纽之城,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的枢纽之城,它曾不止一次的接续、担当、解释过中华。没有哪一座城市有南京这样多的灾难、象征、预言与希望,它参与了中国整个历史进程,在每一个文明推进的关键路口,深刻地思考过华夏的未来,解读南京,也就是解读中国,理解南京,也就是理解华夏民族精神。
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浙东唐诗之路”之中其实有着很多的基础性问题需要梳理。本课题作为浙江省文化工程推出的第一批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展开的项目,主要是以对“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学术问题进行梳理和阐发作为基本内容的。主要涉及“浙东唐诗之路”是什么?怎么形成?以及,“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等涉及“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问题展开理论的梳理。 这样的梳理,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和开发来说具有最为基本的意义。首先,它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内涵的阐释;其次,它可以非常直接地、具体地呈现“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历史脉络;最后,它力图揭示“浙东唐诗之路”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它的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乌龙茶和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武夷山茶文化在国际茶业的发展目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已获得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重量的非遗传人就有18人。本书坚持“以茶为根、以文化为体、以生活为用”的理念,以武夷山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为报道中心,辐射周边有特点的小产区,探明其山、水、土壤、微气候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重点挖掘这片土地上真实、动人的故事。
本书为庆祝中山大学建校9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25周年而作的纪念文集。通过“红灰情深”、“生活追忆”、“同窗情深”、“岭南人”、“康乐物语”等几个部分来还原当年的岭南大学,记录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真实的回忆了“岭南时代”的校友、子弟们的童年记忆和师长们的珍贵往事。
建筑是鼓浪屿的色彩,鼓浪屿的音符;是鼓浪屿的衣裳,鼓浪屿的骨肉;是存在的历史,又是不死的传说;是旅者的世外桃源,又是居者的梦中家园。它的语言可以消泯哀伤惨痛,成为铭刻人类追求安居的智慧印迹;它的形态可以时空疆域,成为可供人类分享的文明结晶。曾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在此凝结成属于鼓浪屿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绝世风貌。本书向你介绍鼓浪屿建筑的历史、特点及建筑前后的故事。
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它的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乌龙茶和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武夷山茶文化在国际茶业的发展目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已获得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重量的非遗传人就有18人。本书坚持“以茶为根、以文化为体、以生活为用”的理念,以武夷山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为报道中心,辐射周边有特点的小产区,探明其山、水、土壤、微气候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重点挖掘这片土地上真实、动人的故事。
本书的逻辑思路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政策问题、全球化进程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问题、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及问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分析了本书的研究视角、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从国际经验比较和系统分析的角度提炼了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进而构建了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通过理论分析、田野调研、实证分析分别研究了西部地区旅游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多种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开发现状及问题,并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再次,结